太空追夢!科技部用251億、10顆衛星 打造太空產業鏈

中大新聞

2019/04/15 udn聯合新聞網

台灣發展太空產業不再只是夢想,將進入產業化階段。政院已核定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自2019年起至2028年止10年間,將投入251億元,結合產學界能量,將自主開發10顆衛星,打造台灣太空產業國家隊。

同時,在國家太空中心主導下,產學研界已正式成立「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徵召產學研界,共同參與第三期太空計畫。第一批招募會員,學研界就有中科院、中央大學、成功大學。

產業界則包括久鴻國際、中華電信國際分公司、公準精密、宏誠動力、金頓科技、芳興科技、晉陞太空科技、凌群電腦、得安科技、莘茂複材、捷揚航電、創未來科技、創宇航太、微像科技、達雲科技、經緯航太、廣碩系統、鴻緯科技、寶瀛科技、漢翔等業者加入。

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第三期太空計畫所規劃衛星任務,是基於第一、二期計畫所建立的科技成果,傳承福衛五號及福衛七號之技術,往更前瞻星系發展,並且善用國內ICT產業鏈之優勢,與國內學研界合作,發展商用元件及通用型衛星本體平台,以降低研製經費,並自行發展關鍵零組件,帶動國內太空產業發展。

陳良基也強調,目前國內有部分業者已投入太空科技,第三期太空計畫一口氣要自製10顆衛星,就是要向業界宣示,將來國內有如此規模市場,盼業界勇於跨入太空產業。

陳良基並說,每一顆衛星也會搭載各種國內自製的不同科學酬載,以及自行發展關鍵零組件,可透過自主衛星製造及成功運轉,獲得驗證,有助業者開拓國際市場。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表示,我業者可以參與太空產業的項目,如太空等級太陽能板、固態訊號發射器、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感測器、特殊結構材料、傳輸設備、氮化鎵(GaN)晶片等,過去以來都向國外採購,未來希望全部由國內自製。其中,氮化鎵(GaN)晶片未來可應用於5G、汽車及航太通信。

他表示,未來太空三期產學合作主要有兩方式,一是太空中心投入研發成果,將移轉給台灣業界;二是合作研發,並且透過衛星試飛成功,讓自製零組件獲得驗證,得到國際認可,進而打進全球衛星的產業鏈。

原文轉載自【2019-04-15/udn聯合新聞網】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