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系vs.選校?大學校長:不用迷戀名校光環 資源人脈才能加值未來

中大新聞

2019/03/21 udn聯合新聞網

選系,還是選校,一直是很多家長與學生在選填大學時的糾結。到底是選自己想要的系所,還是先選一所名校,之後再想辦法轉系,就算不成,也至少是名校文憑。到底哪個好?

 
有些家長覺得小孩讀的是名校,在親友間會很有面子;有些學生則認為,名校畢業以後找工作比較容易。但如果你只看到「有面子」和「投履歷」,那真的是想窄了,很可能畢業兩、三年後,這些光環就都不復在,甚至變成負擔。
 
我的經驗裡,名校最重要的光環其實是「人脈」。
 
名校畢業不再是能力保證
一所學校之所以會變成名校,不會單純只因為入學分數高,而是畢業生在社會上的成就。名校招收到優秀學生,校友功成名就後,回饋給學校資源、帶給學弟妹機會,才是讓一所名校之所以是名校的真正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不同產業中有所謂的台大幫、政大幫、清大幫、交大幫,前後屆同學彼此介紹、互相提攜。
 
但據我觀察,名校光環這幾年已經逐漸在消退中。大家愈來愈發現,畢業學校並不一定就是學生能力的保證,就學期間有過哪些產學合作或實習經驗,反而更能確認個人能力。
 
選系也可以套用「名校光環」的概念,不同系所都有不同的人脈,例如清大或交大的電子科系之所以聞名,就是因為有非常多傑出的學長姐在業界發光發熱,讓系所可以提供最新最好的設備給學生,或實習機會,這就是「名系光環」。
 
所以選系與選校時,不要單純被「學校排名」所迷惑,必須理解一個系所的領域位置,才能選到真正對你未來加值的好選擇。
 
例如中央大學在地球科學領域就非常有名,包括地球科學系、大氣科學系、太空科學系,更是執台灣相關領域的牛耳,不只老師有多位中研院院士,畢業生也多在業界或學界擔任要職,能帶給學生很強的「良性循環」。
 
又如,有資訊工程學系的學校很多,但中央的強項之一是「資安」,早在2005年就成立「先進防禦實驗室」,專門研究行動裝置、無線網路、作業系統及網路資訊安全,隨著近年資安議題備受重視,擁有很強優勢。
 
所以「選校」與「選系」不是二分法,而是必須合在一起看,「學校×系所」後,如果在某個領域表現強,代表能吸引到好人才,有強大的人脈庫,這樣的學校系所就值得進入。
 
分析投報率的系所選擇
而系所該怎麼選?我建議可以從「所需苦工」和「未來發展」畫一個十字象限,找出投資報酬率高的選項。
 
什麼是投報率?例如我小女兒當初考大學時,決定要念物理系,我無條件支持。不過老實說,我還是擔心,因為讀物理要出人頭地,可能必須是同儕間前1%才有機會。但如果走產業的電子、資訊,只要是前30%甚至前50%,就可以進入很好的企業,如果是10%,更是歐美大企業搶著要。
 
當初我雖然有稍微點到,並完全沒有干預女兒的選擇。讀了一年後,小女兒自己說想要轉到電機系,我雖然沒有跟她說什麼,但心裡著實鬆了一大口氣。
 
物理和資訊都需要下苦工,但未來發展空間卻不同。怎麼選系?首先當然是「苦工」少、「發展」高,只是這樣的系所很少;其次,是「苦工」多,但「發展」也高的,例如資訊、電子、電機等熱門科系,這就是向就業市場妥協。
 
接著是「苦工」少、「發展」低的,這類通常是興趣所在,容易上手,但市場職缺也少,必須認清自己是追求興趣,但求職可能一開始不會太順利。最後是「苦工」多,但「發展」也低的,例如藝術、設計、人文相關科系,這時除了有自覺,最好在求學階段就培養第二專長,例如藝術輔修程式設計等,幫自己開拓未來更多可能。
原文轉載自【2019-03-21/udn 聯合新聞網】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