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王家班」培育頂尖AI人才

中大新聞

2019/01/18 Cheers
在中央大學,王文俊主持的智慧型控制與影像處理實驗室,很不一樣。它有一個響亮的別名叫「王家班」。這個稱號,代表著學術肯定、團隊成員的光榮感,以及另許多學生愛恨交織的口碑:「不耐操的學生,別想進來!」 王文俊是國內知名的智慧機器人專家,以模糊控制專長聞名,近30 年累積的論文數量達170 篇,其中約有五分之一是刊登於IEEE Transactions 上。他也曾經是IEEE 臺北副理事長、IFSA(國際模糊學會)副主席。
 
email 不准超過24 小時才回從學術研究到帶領學生參與各種競賽、畢業順利就業,王文俊力行實作教學,實驗室以治軍嚴明出名。 「從早上10 點到下午5 點,除了上課時間,必須待在實驗室內,不能發生找不到人的情況。」王文俊還規定,學生必須在24小時內回覆他的電子郵件、LINE等,以求快速解決研究相關問題。
 
「就算在假日,我也會花時間批改學生的論文,相對的,我要求他們也要付出同樣的心力。」 嚴格規定並沒有嚇跑學生。在畢業生的口碑擴散下,王文俊的實驗室每年招收新生滿額的速度,在中大電機系中排名前三。30 年來,已有近30 位博士生、超過150 位碩士生畢業自王文俊的實驗室。
 
王文俊說,「學生來找我當指導教授,我會說清楚我的要求和規則,能接受的人再進來。」在實驗室裡,學生都知道王文俊的各種語錄,學生會自動把他許多苦口婆心的要求和關懷,整理成武功寶典,一屆傳一屆,甚至在網路上流傳。
 
強將之下無弱兵,王文俊的團隊,無論在學術和實作領域皆摘下不少榮耀,例如,他帶領的團隊多次在「金矽獎」競賽奪下大獎。得獎常勝軍「金矽獎」是由旺宏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全國專題實作大賽,每年超過200 支隊伍參賽,堪稱同類競賽中規模最大的比賽。這個競賽有個特別規定,參賽隊伍不可洩露其學校及指導教授名字,為的是避免名校光環加持造成偏頗。
 
截至目前為止,在17 屆競賽中,王文俊帶領的實驗室團隊共獲得金、銀、銅等8次大獎,在2009 年更同時獲得應用組的金獎、銅獎與最佳指導教授獎等三大獎。結合模糊控制理論及系統實作,王文俊團隊完成許多受到矚目的機器人作品,包括「自動跟隨及搭乘電梯機器」、「自動撿球機」、「人型機器人」、「六足變形機器人」、「自動平衡雙輪車」等,其中有些已申請專利,有些正與廠商討論合作事宜。 未來,王文俊將持續投入模糊理論和人工智慧的結合,導盲車就是此研究的具體成果之一。利用深度學習及演算法,導盲車得以辨識道路及計算路徑;利用模糊控制方法,則能確保車輛行走於右邊並避開障礙物。
 
「採用模糊控制取代過去複雜的控制方法,可以大幅提高許多應用的可行性。」王文俊說。穿著球鞋小跑步的日常用「馬不停蹄」四個字來形容王文俊的教學日常,相當貼切。他戮力指導博碩士生並持續發表論文,確保研究成果領先國際;另一方面,他也親自督軍學生實作機器人,在重要競賽中攻城掠地。似乎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忙,他在今(2018)年8 月又接下中央大學教務長的職務。
 
「原本以為研究和教學已經佔掉我的所有時間了,沒想到接下教務長後,我覺得自己還應付得來。」王文俊說,「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受訪時,見他腳下穿著運動鞋,以極快的速度上下樓。為了維持體力與兼顧運動,他抓住空檔就在校園內騎自行車穿梭,騎上10 圈就是20 公里。
 
30 年來,王文俊的腳步不曾放緩,或許是因為不想辜負貴人們,當年對他「慧眼識英雄」。 王文俊於1980 年自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畢業,當時正是臺灣半導體產業起飛之際,他一心一意想在當完兵後進入新竹科學園區工作,怎奈父命難違,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準備研究所考試,結果卻不理想。 在空軍服役,他被分派至苗栗後龍管理雷達站,閒暇之餘重拾書本,在當完兵後重新考上大同工學院電機研究所,王文俊遇見當時甫自南加大歸國的年輕學者陳博現教授。
 
「他是我學術生涯的第一位貴人,」王文俊非常感謝陳博現當年的嚴格要求。「我今天之所以如此認真對待研究,是拜陳老師的身教及言教所賜。」對於當時仍是碩一生的王文俊,陳博現挑了一篇難度極高的英文論文,要求王文俊在短時間內讀完。
 
從看不懂被責罵,到有辦法讀通並與老師討論,王文俊體會了老師的用心,「最難的挑戰都有辦法克服,其他的困難也就不足畏懼。」王文俊找回了之前因考試不順而喪失的信心。帶團旅遊廣結國際人脈碩士班畢業時,第二位貴人出現。李祖添教授是王文俊碩士畢業口試委員之一。王文俊回憶當時,「口試進行中,李教授直接問我要不要念博士班?」之後,他進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控制組,成為李祖添教授的博士生,在短短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班就讀期間,王文俊的眼界大開,在李祖添教授的磨練下,積極參與國際場合,逐步建立起學界人脈,對於之後的發展大有助益。 基本上,臺灣學者要掙得國際名聲,其實比歐美國家來得辛苦,例如,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資格的取得需經過全球院士票選,擁有堅強的研究實力之外,還必須讓其他國家的學者認識你。
 
當王文俊還是菜鳥學者時,李祖添總是指派他負責接待外賓,有一次,王文俊甚至得變身導遊,帶團遊花東和近30 位來臺參加研討會的外國教授及親屬共處三天兩夜,「當時雖然心中叫苦,但也只能咬牙接下任務。」王文俊說。
 
「我建議年輕學者承辦國際研討會時,最好能爭取接待國外學者的工作,讓國際大咖留下印象,這對於自己未來的學術之路大有幫助。」王文俊經常以此勉勵後進。陳博現及李祖添是臺灣自動控制業界的兩大權威,皆曾獲得國家講座主持人獎的肯定,王文俊說:「他們是我的榜樣和標竿,努力向他們看齊。」

王文俊的研究鎖定控制系統設計及分析,30 年來,隨著理論及技術的進展,他現階段主要投入模糊(Fuzzy)理論與控制的研究,這是目前自動化控制理論中效率較好的方法,且牽涉到的數學理論不是太高深、成本也較低。
 
「無論是在學術界或工業界,模糊控制理論愈來愈受到重視,有逐漸超越其他傳統理論的趨勢。」王文俊說。 今年獲得教育部學術獎,王文俊特別感謝歷年實驗室裡的學生,「沒有優秀的他們,我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功與榮耀。」另一位在背後支持的力量則是妻子,「我在家也是在工作,且不喜歡別人打擾,要謝謝老婆的包容。」 數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自勵,造就了今天的王文俊,而他沒有停下腳步的打算,仍繼續朝著更高目標邁進。
 
原文轉載自【2019-01-18/Cheers】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