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10月31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舉辦「2018年國際閱讀教育論壇」,以「數位世代」為主軸,邀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媒體及傳播系博士候選人Gianfranco Polizzi、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一同解構數位閱讀時代。面對假消息、假新聞,孩子必備的數位素養是什麼?該怎麼教?該具備什麼意識?專家一致建議爸媽老師,懂得放手,伴孩子學會整理、篩選、思考數位資訊。

樹章魚的挑戰,僅一成學生質疑網路內容

通篇經過排版設計,又分隔許多貼心使用者的資訊欄位,往下一滑,密密麻麻的科普知識、今年5月的更新日期,還有多重語言的學名翻譯,猛然一看,很容易信以為真,覺得這世上真的有生長在樹上的章魚。

Polizzi秀出媒體識讀、數位素養課程中常見的教學範例。這是1998年,Lyle Zapato建立的惡搞科普網站「太平洋西北樹章魚(PACIFIC NORTHWEST TREE OCTOPUS)」。至今,不論是美國還是荷蘭,都讓許多學生上當。經實測,僅約1成的學生會對網路的文章內容產生質疑。

根據英國國家素養信託(National Literacy Trust)在今年6月公布的調查顯示,僅有2%的英國學童具有媒體素養識別真假新聞的能力;有60.9%的英國國中小教師擔心假新聞影響孩童身心靈的健康,並提升焦慮程度。甚至有高達5成以上(53.5%)教師認為英國課綱不符合、未提供學生所需的數位素養。因此,英國學界、政黨近期急切推行數位素養課程,集體建議納入國教課綱。

英國急推數位素養,辨別消息真偽

數位素養儼然成現代孩童面對假新聞、假消息,缺一不可的能力,什麼是數位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具備能夠閱讀理解線上文本、多媒體,又能擁有獨立思考、批判文本、辨別真偽消息與新聞的能力。

Polizzi建議家長及教師,可以多陪伴孩子辨別假消息、假新聞。方法包括:查看網頁製作者、思考文章可信度、比較立場相異者、回想相關領域知識、使用其他搜尋引擎查找相同關鍵字,再再進行資訊查核,避免成為下一個樹章魚玩笑的對象。同時,他也奉勸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童使用數位工具,「可能因此剝奪了孩童該有的社會互動」 。

台灣數位閱讀素養排行第7,愛點不相干廣告

學會辨別真假新聞的數位閱讀素養,也成為國際間重視的能力。2016年底,5年一次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首次加入數位閱讀素養(e-PIRLS)。成績公布,台灣紙本閱讀成績在全球50個國家地區,排行第8;但數位閱讀卻是14個國家中,排行第7名,學童在測驗中,點擊不相干廣告的比率甚至位居第一(延伸閱讀:PIRLS 2016國際閱讀素養全球第8,線上學習素養待加強)。

面對多元的資訊來源,長期推動閱讀素養的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建議,未來的學習應該不只是提供給孩子教學內容,而要轉為學習方法。老師、家長要懂得試著放開孩子的手,教導孩子學會數位資料的分類、判斷、整合。柯華葳說:「孩子已經不再只是抬頭仰望老師,尋求知識權威的唯一來源提供答案,而是學會自己扛起責任」。

面對假新聞、假消息的3個對策

從事新聞媒體19年,《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在論壇現場,從自身專業出發,提供家長、老師面對假新聞、假消息的行動對策。

建議1:培養關心社會的意識,收發資訊具備警覺心

關心社會,面對多元訊息應提高警覺心,提醒師長和小孩在閱讀和分享文章前,記得問這6個問題:這是何時何地發生的新聞?誰寫的?記者有去現場嗎?照片哪來的?報導中引述哪方意見,忽略了哪方?是誰付錢產製這篇新聞的?

建議2:跨出同溫層,與孩子一起學習

在社群網絡蓬勃發展的當代社會,人們接受的新聞資訊常受平台的數據演算限制,陷於同溫層中。為避免視野狹窄,爸媽、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優質新聞,了解一篇新聞的規格要素與報導呈現會是什麼,藉此也能跨出同溫層,接觸真實世界。

建議3:善用數位素養資源

最後,陳雅慧也分享數位素養平台資源,像是數位素養研究單位DQ Institute提供的數位素養指南、線上媒體素養教學資源平台NewseumED提供的素養教材,以及線上國際大學自學課程平台COURSERA由香港大學教授授課的媒體識讀課程,都會是家長和老師瞭解、運用數位素養在生活教學、數位課堂中的良好資源。

原文轉載自【2018-11-2/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