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經濟與物價…人民的兩大憂慮

中大新聞

2018/10/11 HiNet新聞

目前最受台灣社會關心的兩個經濟問題是:經濟成長和物價。更具體而言,我國維持了一段時間不錯的經濟成長率,是否會受到美中貿易戰等變數的影響,以及國際油價對物價上漲的影響如何。

 
先看經濟成長的情況。台灣經濟表現受出口的影響非常大,坦言之,這波經濟可以維持還不錯的表現,最主要還是透過出口的帶動。但出口成長是源自於全球性經濟景氣好轉,不完全是台灣政策上有比較特殊之處,國民黨執政最後一年的2015年,因全球經濟狀況不理想,造成出口一直在衰退,也拖累了整體經濟表現。
 
在此情況下,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當然會對經濟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由於這個變數不能操之在我,因此政府未雨綢繆,準備以提升內需來作為支撐明年經濟發展的主軸,中央政府總預算首次突破2兆元,公共建設支出大幅成長。
 
但我認為,政府增加投資或許會有「短期」效果,能刺激經濟成長,長期來看,可能更要留意是否導致資源的浪費。舉例來說,近期台灣南部生水災,災情不輕,可治水預算每年動輒上百億元,從來沒有少給過,長期下來卻沒看到具體成效。把預算花在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必須要有所節制,長期靠政府支出拚經濟,效果未必好。
 
讓資源在民間發酵,才是好的做法。包括外商直接投資(FDI)在內的民間投資,如果可以擴大支出,往往能產生更多「乘數」效果。但就吸引民間投資而言,台灣目前碰到很大的問題,外資或規模比較大的投資,多會因為擔憂能源轉型政策太急躁,尤其對於電力供應與電力成本感到擔心,產生的疑慮導致對未來的投資舉棋不定。
 
 
的確,眼下電力雖緊但不缺,可是若有更大的投資加入,特別是製造業投資,需要更多的電力,這時候,如果不能夠提出電力供應充足的保證,龐大的投資計畫是不會挹注下去。
 
另一個問題則是物價,這個問題,在油價節節高漲後愈來愈受到關心。根據中央大學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顯示,「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的指標,7月可能是全年物價的低點,8月略微回升也是全年「次低」,除了油價這項變數,基本工資調漲等不利的影響,也將在下半年浮現。
 
我認為最低工資的調整,主要是對餐飲業、服務業的業者產生影響,他們為了反映成本,合理推測明年起,餐飲各類服務價格會往上增,統計結果也發現消費者對未來半年的物價表現,呈現憂心狀況。
 
我們可以把CCI看成消費的領先指標,家庭經濟位處全年低點,代表民眾感受還是「偏向悲觀」,人民感受恐不像客觀數字呈現的美好,相反的,還表現出對未來物價和經濟表現的擔憂,值得政府重視。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口述)
 
原文轉載自【2018-10-11/HiNet 新聞】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