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稱「可燃冰」開採計畫今年結束 學者憂15年努力全泡湯

中大新聞

2018/06/29 Yahoo奇摩新聞

 台灣和法國的聯合探勘團隊經過15年的探勘摸索,於上周四在台灣西南海域首次鑽獲可燃冰,28日能源計畫團隊在國家實驗研究院舉行記者會,展示能源探勘成果,為台灣開採自然能源燃起一線希望。

 
 
 
但由國家支持的此項研究計畫將於今年結束,學者擔憂研究團隊可能就此「前功盡棄」,經濟部則回應,會持續為台灣自然資源開採努力。
 
 
 
科技部自然司長吳俊傑28日於會中表示,探勘可燃冰「是場接力賽」,強調經過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二期,共15年的努力,一路累積,才有今天的成果。
 
 
 
但由於可燃冰的開採技術全球都尚未成熟,據《聯合》報導,可燃冰探勘計畫日前經由經濟部地調所所長曹恕中證實計畫「到今年為止」,強調若能發展出開採技術,經濟部才會展開下一階段的能源規畫。對此台大海研所副教授林曉武曾表示,同樣也是缺乏自然能源的鄰近國家的日本及韓國,都致力發開自然能源,若今停止,就如同將這15年來的努力「付之一炬」。
 
 
 
科技部所支持的「台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區海床穩定性的基礎研究」是由台法兩國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於6月5日乘坐瑪麗杜凡號(Marion Durfresne),自基隆出發,自台灣多處岩芯鑽探取樣後,歷經21天,終於26日抵台、27日下午舉行成果發表會後,28日又參與了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辦公室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舉辦的「台法海洋合作調查對我國能源開發的新貢獻」記者會,研究團隊展示了15年來探勘、採樣,直至成功開採的成果。
 
 
 
探勘航次「渴望航」(EAGER)是由中央大學、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及國家實驗研究院等研究單位,與法國籍海洋研究船「瑪麗杜凡號」來台聯手執行岩芯採樣,並進行台灣西南外海可燃冰地區的海床穩定度評估。經過15年的探勘摸索,台法合作研究團隊在台灣西南海域首度鑽獲可取代石油和煤的「白雪糕」狀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
 
 
 
「這是一個預期中,卻又令人十分驚喜與訝異的發現。」台灣團隊的領導人,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許樹坤教授於受訪中說到,並且根據同系教授林殿順的評估,台灣西南海域的可燃冰賦存量非常豐富,若開採成功,可燃冰將會是台灣發展自然能源重要的里程碑。(分屍案兇嫌收押禁見)
 
 
原文轉載自【2018-06-29/Yahoo奇摩新聞】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