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4日電)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率領團隊進行「獻肚山崩的關鍵110秒」追蹤研究調查顯示,順向坡地層、脆弱地質是獻肚山走山、小林村滅村的背景條件,再遇大雨終於致災。 研究團隊去年 9月調查 144個村落,發現有92個聚落不安全,已將相關聚落名單提供給行政院,作為防災因應資訊。 陳宏宇、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陳建志及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副教授張中白,今天在行政院國科會發表「獻肚山崩的關鍵110秒追蹤—莫拉克風災地質變化調查」結果。 陳建志表示,小林村遭掩埋共經歷兩個階段。 首先是獻肚山頭標高1445公尺處,因豪雨沖刷,去年 8月 9日清晨 6時16分起,以每秒50米的速度向下崩移,33秒後跨越位在山腰的590高地,累積了2300萬立方公尺土石,約3000萬噸重量(等同90萬輛35噸載重大卡車),剎那間掩埋了小林村北側聚落,整個山崩過程僅約110秒。 第二階段與堰塞土壩的形成與潰決有關。陳建志說,前一階段崩落的土石,在坡腳底部的楠峰橋處堆積成一座堰塞土壩,阻斷了旗山溪的水流,於50分鐘內蓄滿、潰決,引發了含沙濃度高達 38%的泥流,掩埋了小林村南側聚落。 他說,這兩階段中間的50分鐘,是小林村民逃命的關鍵50分鐘。 張中白指出,順向坡地層、發達的斷層與節理,以及互層砂頁岩等脆弱地質條件,是造成走山的根本原因。台大教授徐澔德則說,大部份土石是過去5000年來古山崩及土石流的堆積物質,材質鬆散。 陳宏宇說,莫拉克颱風 5天期間,旗山溪及荖濃溪沖蝕的輸砂量為9100萬噸,已超過高屏溪全年輸砂總量的80%。 對於外界曾質疑雨勢過大是小林村滅村肇因,陳宏宇強調,地質條件是本質,豪大雨則是外力、最後的推手。 相關研究調查是否能夠預測危險區域及村落?陳宏宇說,以流域而論,南投縣的陳有蘭溪上游的神木村等地、嘉義縣曾文溪上方的阿里山溪數十個村落,再往南的高屏溪上方的旗山溪及荖濃溪上游村落,以及屏東的隘寮北溪與東部的太麻里溪上游村落,都要注意安全。 研究團隊去年 9月已完成 144個村落調查,共計有92個村落不安全;其中原住民部落調查了64個,有33個不安全,非原住民聚落調查80個,有59個不安全,都已呈報給行政院作為防災資訊。990414原文轉載自【2010-04-14/中央社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