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台灣公共政策網路平台出現了一則「目前臺灣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高中生上學時間應延遲」的提案,教育部研擬未來規定高中學生一周能有兩天可以八點再到校,剩餘三天的晨間時段也由各班「自行規劃」。

教育部把權力放給縣市政府來規定,不排除未來國中小也跟進,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樂觀其成,但強調早睡早起才是重點,醫師表示,因為深層睡眠約占3到4小時,熟睡時也有助生長激素生成還有肝臟排毒,建議學生盡量11點前就寢並睡飽7小時。

不只高中生,台灣超過半數的國中生每天在校近十小時、每周上課五十小時,許多學生抱怨,每天不是在學校就是回家睡覺,這樣乾脆大家都睡學校就好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孩子年紀越小,睡眠時間要越長,腦科學研究證實,長期睡眠不足,學習效果差;睡得熟、睡得飽,尤其在深眠時做夢,有助活化腦神經,將白天所學去蕪存菁。

她支持新北市延後國中小上學時間,強調對學生有益的事就該做,不能因家長接送上學不方便而遷就現狀。

洪蘭多年來在她的著作及各地演講,鼓吹把目前國中小上學時間延後一小時,指美國很多州早就這麼做了,且證實,睡得飽的孩子,較不鬧事、師生及親子衝突減少,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很多家長因接送孩子上學不方便而反對,但她認為這並非無法克服,學校可組織社區媽媽或志工協助接送學生,政府應該問,延後上學對孩子的學習好不好,而不是只關心對家長方不方便。

洪蘭感嘆,台灣的學生睡得少、睡不飽,但書讀得多、考試多,卻不代表記得住,與其強迫他們半睡半醒,一大早就待在教室勉強上課,還不如睡飽後再上學,更有學習效果。

提新制就怕學生睡不飽,醫師表示,人體夜間深度睡眠約佔整體睡眠時間25%,又稱黃金睡眠,睡眠最重要的時間約4小時,分別在11點到1點,為肝臟排除毒素時間,而發育期學生1點到3點進入熟睡,這時候生長激素生成也占了整體的7成左右。

一週2天尚未定案,對於校車安排也有麻煩,校方表示將再研討,也希望學生能早睡早起才能真正維護睡眠品質,也才有精神上課。

提案本身立意良好,對於緊繃的高中生活、嚴重不足的睡眠時間不無小補,其實應該針對這個表層問題做更深入、整體的檢討,因為「睡不飽」只是冰山的一角,只是一個最表層、最末端的「結果」而已


原文轉載自【2017-06-15/國際日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