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 陳蔚承、沈欣蓓 / 報導

 
 
對於高三生而言,每年1月可說是最緊繃的時刻。以今年來說,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科能力測驗時間為1/20~1/21,而各大學指定項目甄試日期則在3/24~4/23之間;換句話說,學生1月下旬考完學測後,不到2個月時間就要上甄選戰場,也因此,從考完學測的那一刻開始,考生就要進入緊鑼密鼓的備審資料準備期。
 
為了幫同學釐清到底各學群校系要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具備哪些能力條件會更受青睞、備審資料該怎麼準備、面試又有哪些該留意的地方等等,本期English OK特別彙整了全台50位大學校院長、系主任所開出來的學生招收條件,以及4位頂尖大學學長姐的甄選經驗分享,整理出「甄選必備能力」、「甄選必勝人格特質」、「書審資料成功要領」、「面試通關重點」等4大關鍵,讓準備甄選能更有效率及把握,成功爭取進入理想校系!
 
1. 甄選必備能力
 
a. 英語和國際觀缺一不可
 
從和50位校院長及系主任訪談當中發現,隨著大學國際化的趨勢發展日增,不分文組、理組的科系學群都希望前來參與甄試的學生能具備相當程度的英語文能力;有些甚至直接要求學生檢附英語文能力證照,作為證明的基本門檻。因為這樣,才跟得上大學所安排的重點課程,如全英語授課的專業內容,或甚至只是一般課堂所使用的原文書、英語教材等等。
 
此外,大多學校也「積極提供學生參與國際事務的管道(如出國實習或到姊妹校當交換生、參與模擬聯合國活動等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藉由國際交流活動拓展視野、提高競爭力。
 
也因此,大學教授更期待能錄取具備國際移動力、懂得獨立思考的優秀高中生,透過甄試管道提早進入大學校園,以提供學子大展長才的機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系主任劉立行便表示,由於系上的課程內容,除了傳播專業之外,也得了解世界科技新知,因此,語言力足夠的學生才能更快掌握應學資訊,成為有潛力的傳播人才;萬能科大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主任莊哲仁也說,外語能力對於遊憩與運動學群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甚至必須」的能力,因為無論是從事服務業或想朝海外發展,英語力都不可或缺。
 
「參加大學甄選時,教授看到我的多益測驗分數和國際志工經驗都感到很好奇。」中山大學企管系學生王璿雅提到,910分的多益成績讓她的甄選書面資料加分不少,高中時期就當過國際志工的經歷,更讓她的甄選勝算高人一籌。例如她到馬來西亞偏遠地區的小學教美勞、去老人安養院陪年長者和打掃環境、到雨林幫當地的原住民蓋房子,「這些經歷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教授會特別重視。」
 
b. 求創新的文人、重邏輯的理工人
 
將大學18學群以文、理組區分來看,文組包括資訊、管理、藝術、社會與心理、大眾傳播、外語、文史哲、教育、法政、財經、遊憩與運動等學群。多數文組相關科系的系主任,期盼學生具備「言談有條理、溝通應對力佳、懂得批判性思考」等能力,而為了因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提高學子競爭力,讀文組的學生也要求「懂得創新、勇於跨領域學習」。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弱水便提到,文學院學生最好提升寫作、設計、創新應用等能力,再結合既有的專業,畢業後的出路會有更多發展空間。文藻大學翻譯學系副教授廖詩文也認為,以翻譯專業來說,學生除了要有外語能力和翻譯技巧之外,也需要相對應的產業知識;文藻大學英國語言學系主任林文川則表示,在與不同背景文化的人溝通時,能否了解對方言談及行為舉止背後的文化意涵、是否以開放、正確的心態對待,都是比語言技巧更重要的專業能力。
 
理組相關學群主要有工程、數理化、醫藥衛生、生命科學、生物資源、地球與環境、建築與設計學群,主要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數理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考力」。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主任姚維仁便說,醫學系學生要照顧病患,所以不能只有專業醫學知識,對於困難病情診斷更需要良好的邏輯思考;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主任洪盟凱也說,數學系重視抽象數學思考、推理邏輯能力,較適合邏輯思考清晰的學生選讀。
 
另外,理組除了鑽研理論,也要「以實作、實驗和實地訪查等方式驗證理論」,因此「動手做」的能力也是一大關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鄭劍廷指出,生科學生需要具備主動、積極、熱忱以及好奇的態度,如此才能為了在專業領域中找出答案,願意進一步實地探查、以實驗行動證明假設理論;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工程系主任張祥唐也認為,設計系需要更多具有想像力、創造力和實踐力的學生,因此相當歡迎高中職的設計、機械與資電學群的學生加入。
 
2. 甄選必勝人格特質
 
文組大多擅長處理文字和語言,也需要頻繁與人接觸,因此相當重視學生是否具備獨立思考和溝通能力,並且希望學生能夠喜歡和人互動往來、對人有關懷、具同理心等特質。
 
東吳法律學院院長洪家殷便表示,法律系學生要對社會有強烈的關懷、不能冷漠,平常就要注意各種社會現象,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賴念華也認為,心理系的學生,應擁有對人類感興趣、喜歡探索世界等特質。
 
另外,文組除了處理人的「生」活,隨著社會觀念轉變,也開始經手「死亡」課題。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廖俊裕表示,生死學系畢業後從事如禮儀師、社工師等工作,需要高度關懷和同理心,因此學生要有真誠、熱情、勇氣等特質,才能被服務對象信任,進而幫助社會。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主任倪晶瑋則說,室內設計系和「人」息息相關,每人每天有80%的時間生活在室內,因此學生要對空間、人、美的事物具備感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愛。」懷抱著愛打造出來的空間,才能把人留在空間裡。
 
至於理組方面,過往理工科給人鑽研理論、不擅與人溝通的刻板印象,因此系主任們希望學生具有團隊合作、隨和等特質,如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主任胡宣德便說,土木工程要以良好的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工程師要和團隊成員、客戶、供應商等相關者維持良好的溝通和關係。
 
特別的是,極為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術的醫學系,也開始講究更多元的能力特質。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劉燦宏認為,醫學系收的雖然是理組學生,但希望學生能夠同時擁有藝術和人文素養,具備基本的人文關懷,「畢竟醫學是綜合藝術與科學的學門。」無獨有偶,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主任姚維仁也說,醫護人員不是光有醫學專業知識就好,還要有責任感和同理心,只要行有餘力,也該主動關懷社會、掌握國際醫療新知。
 
3. 書審資料成功要領
 
a. 編輯力:善用條列式、曲線圖
 
在了解各學群系所較重視的能力特質後,下一關便是著手準備書面備審資料。其中最讓人頭痛的資料之一,應該算是自傳了。到底要從小開始寫?還是挑重點寫就好?什麼才是重點呢?
 
中山大學企管系王璿雅認為,準備自傳以1,000字的篇幅為最佳,內容言簡意賅就好,也可以選擇附上個人簡歷,列出曾經參與過的活動和獎項紀錄,以及證照等資料,更易一目了然;國立交通大學材料科學系與工程學系顏思允則建議,成績可用曲線圖呈現,會比只有用文字敘述來得更好閱讀。
 
b. 態度力:強調動機,「非貴系不讀」
 
在整份書面備審資料當中,其實最重要的是「申請動機」,因為這是讓教授最能了解甄試生對於該校系了解與否、以及好學程度是否足以打動教授的內容。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榜首周冠甫說,用字遣詞的態度要展現「想讀該系的熱情和決心」,「但絕不能空口說白話,而是要具體陳述理由。」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A組甄選榜首鐘昱淵也認為,要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和該科系有關的地方全都寫出來,「例如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幫助他人的角色。」於是他把自己人道關懷、樂於助人的個性特質寫進申請動機,讓教授了解他就讀醫學系的合適性。
 
c. 學習力:用經歷展現你的特色
 
「證照是學生未來求職的必備武器。」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民生學院院長黃招憲表示,以該學院來說,其底下各科系學生畢業之前至少都會考取一張以上專業證照,顯見證照的重要程度。也因此,若在準備書面備審資料時,也能提供和該科系相關的檢定證明或證照,也能有助於凸顯能力和個人特色。
 
此外,不分文理組的學群校系,都重視學生是否具備多益測驗等英語文檢定證照、是否曾擔任社團或班級幹部經歷、以及推薦函是否充分展現個人特質。也因此,許多學生會在書審資料中羅列琳瑯滿目的經歷,但光是「列經歷」,對於要看大量備審資料的教授而言,仍難以從中發現考生想表達的重點。
 
鐘昱淵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分享,在書審資料中強調「從經歷當中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例如他和同學參加校內生物辯論比賽並拿到冠軍,在那之前他從未有過辯論經驗,所以邊比賽、邊修正技巧。這讓他懂得「遇到問題時,要透過與他人合作、不怕失敗的毅力來克服困難」。而當他把這樣的經歷寫進書面資料,正好和陽明大學醫學系的精神不謀而合。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主任張顏暉表示,若申請甄選的學生要附上推薦函,建議要舉出推薦人和被推薦人之間的合作實例會更好,另外最好也針對被推薦人的數理(或該學群所需要的)專業天份、學習經歷和研究歷程、自主學習及組織能力、情緒成熟度等面向做詳細說明,相信書審資料能夠更突出亮眼。
 
4. 面試通關重點
 
a. 直視教授的眼睛
 
人際相處時,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了接下來和對方交談時的態度及信任感。面試階段的穿著建議以簡單、符合學生身分的乾淨穿著即可,不要奇裝異服,也不必過度打扮。
 
王璿雅建議,進入面試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現場的教授和從旁協助面試的學長姐問好;周冠甫則以自己的經驗表示,回答問題時,一定要誠懇地看著教授的眼睛,在面試過程中,若眼神四處飄移,會給人不尊重、缺乏自信的感覺,大大扣分。
 
b. 不要一問三不知
 
大多數面試階段,教授會針對考生的書面備審資料內容提問,因此如果教授提問,考生卻一問三不知,或是回答和資料內容不一致,可能會被教授認為資料是作假、他人代做,或是事前準備不足,都會被嚴重扣分。
 
此外,面試時最怕被問到預料以外的問題,或是自己提出的想法論點,受到教授的挑戰,有些考生甚至會因此表現失常而被扣分。王璿雅建議,記得不要和教授辯駁,而是要拿其他的資訊或看法,來加強自己所提出論點的說服力,遇到不懂的問題,也應該誠實以對,例如「這部分我還不了解,希望未來有機會能更深入學習。」如果硬是不懂裝懂,反而容易漏出更大的破綻。
 
周冠甫則是提出「引導」建議,被問到沒準備的問題時可以先做簡單的回應,並試著導回到自己的書面資料內容,或是有預先做好準備的議題上,讓教授再從書面資料中提問,「引導教授問你會的問題,而不是讓教授主導整個面試。」
 
c. 拿捏說話的時機
 
不少校系不只有個人面試,也採用團體面試進行。鐘昱淵以自身經歷分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的個人面試除了問個人經歷,還會要學生閱讀英文文章,並用英文回答問題。
 
至於團體面試,則是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形式,進行方式為8到10人一組進行兩次測驗,每組由一名教授從受試者中抽兩位考生當引言人和作結,其他人分別對議題發表意見,教授不會給意見,僅在旁觀察。
 
團體面試是看考生「是否對某些議題有獨到的看法」並能詳細闡述,因此大多不會是專業問題,而是時事居多。也因此,要訣是拿捏「傾聽」和「發言」的分寸,教授會看考生與其他人的互動方式,話多搶鋒頭或過於安靜不語,都是過猶不及。最好可以觀察組員說話的內容並加以呼應,或是闡述沒人提到的面向,這樣就能在團體面試拿到不錯的分數。
 
甄選面試往往成為考生是否被錄取的最後關鍵。平時勤加練習應對問答、有機會就多參加學校舉辦的模擬面試,多多累積經驗,都有助於降低正式上場時的緊張感,回答問題也能更沉穩、有自信。
 
 
 
原文轉載自【2017-04-05 /中時電子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