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福州福華紡織印染公司副總經理陳奕廷

師生校友

2017/01/20 中央日報

 

文:林庭瑤


實體格、光亮腦門的陳奕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12月16日,陳奕廷當選為福州台商協會會長,在福州市台商協會22周年慶暨換屆典禮上,與前會長陳秀容交接,象徵世代交替。陳奕廷說,「將繼續促成台資企業抱團轉型升級,輔導台灣青年落地成長。」 

 這位福州福華紡織印染公司副總經理的辦公室內,桌上由晉安區委、區政府頒發的「納稅大戶獎金拾萬」牌匾,格外亮眼。「納稅多,說明我們公司的效益還可以。不然自己養不活,哪有錢繳稅啊!」陳奕廷滿臉笑容中透露出幾分自信。近20年來,從初出校園的學子到公司高層主管,陳奕廷說,福州這片土地見證了他的成長,成就了他的夢想,讓他有了施展抱負的舞台。 

 1971年出生,現年45歲的陳奕廷出生於台北,家中最小、排行老三,個性開朗活潑,喜歡廣結善緣,一根腸子通到底,希望事情有效率,自承容易得罪別人。 

見證沒有街燈的長樂機場到繁榮的榕城 

 陳奕廷從大城市懷揣著夢想來到「福州鄉下」,與福州結緣源於早期來榕投資興業的父親。陳奕廷的父親陳建男在1990年代初到褔州創業,在晉安區福馬路附近蓋起廠房,是來到福州的第一代台商。 

 1997那年,剛從台灣中央大學企管系畢業不久的陳奕廷,跟隨著父親來到福州。更沒想到的是,多年以後他在福建落地生根,拿到福建農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也在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攻讀博士。 

 「記得是晚上7點多下的飛機,那時候長樂機場剛投用,沒有街燈,四周都是農田。」陳奕廷說,滿懷期許欲到中國大陸大展身手的他,看到這一幕,心裡涼了半截。 

 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汽車將他送到又一個荒涼之地—父親的工廠。他說,當時福馬路還只有兩線道,四周都是低矮民房和農田,非常偏僻。 

 「我以前在台灣喜歡吃麵包,到福州後,麵包店非常少,而且不好吃。像沃爾瑪之類的大賣場,那個時候都沒有,生活很不方便。」陳奕廷坦言。

「但福州的發展速度太快了!」陳奕廷說,僅僅4~5年時間,沃爾瑪、永輝、新華都等大賣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城市變化日新月異,道路變寬了,交通更發達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我後來就捨不得走了,在這兒找了對象、成了家、生了孩子,把家安下了。」說起這些,陳奕廷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英雄救美 締結兩岸緣 

 回憶當年偶遇,陳奕廷仍一臉笑意。1998年福州市區交通混亂,他過路口注意到有輛車疾馳而至,而右前方少女還傻傻往前走,情急之下猛扯那女孩往自己身上靠,剎那間,車子呼嘯而過,女孩花容失色驚叫出聲。陳奕廷故做輕鬆:「喂,我救了你一命!」 

 後來兩人聊起來,才知道這小女孩鄭如英剛從寧德到福州打工,再過幾天正好20歲生日。陳奕廷心中浮起同在異鄉為異客的滄桑,隨口說:「那我陪你一起過生日,如何?」兩人有了第一次約會。
 
 交往過程中,講福州話的鄭如英,分不清閩南語口音的差別,只知陳奕廷是閩南人在福州打工。陳奕廷出門都搭公車,也不講自己是小老闆,他發現來自鄉下的鄭如英很純真、善良、生活節儉,按月把薪水寄回老家,約會時2塊人民幣拌麵就當一餐。 

 後來,鄭如英父母知道女兒和台灣人交往,非常反對,當時他們印象中的台灣人,只會吃喝玩樂,隨時一走了之,根本靠不住;陳奕廷的家人也無法接受他娶大陸老婆,逼他回台相親。 

 四面楚歌中,陳奕廷多次到鄭如英寧德老家溝通,展現非卿莫娶的決心,準丈人最後通牒,一年內完成結婚手續。陳奕廷用誠心打動岳父母,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陳奕廷的父母最後也認同兒子,認為鄭如英的確樸實、勤儉、持家。不過,老丈人對乘龍快婿是台資企業的少東這事,非常無感,強調婚姻幸福最重要,至於婚禮的下聘、迎娶、宴客等從簡,從頭到尾花不到人民幣3萬元。 

設計工廠資訊化 精確計算 降低成本 

 身為福州台商的第二代,陳奕廷起初對紡織印染業一竅不通,所有的部門都有台籍主管負責,覺得自己在公司很多餘,但他仍到各部門學習。「一個部門一周,連續做了3個月,我虛心向老員工、主管們請教。」陳奕廷說。 

 「當時公司沒有使用電腦ERP系統,考勤與物料資材都是手工,我運用所學開始設計整個工廠的資訊化,提升了生產精確時效性,降低庫存呆料,讓日趨急迫的小量多樣訂單可以精準生產。」

當時,他發現公司在管理上十分「粗放」,由於對客戶訂單沒有進行精確計算,只是「拍腦袋」式的大概測算,經常造成生產的貨物或多或少,或交貨不及時,給客戶供貨帶來不便。 

 陳奕廷覺得,如此生產,可能導致成本增加,貨物積壓,或是因生產量少而影響供貨,在信譽上大打折扣。於是,他決定從此處「開刀」,與部門負責人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他請來軟件設計工程師,公司的電腦從僅有2台增加到20多台,遍布每一個車間,進行精確測算,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生產成本。 

 「原料採購也是這樣,不透明,當時都是由各個採購主管說了算。」陳奕廷經過多次實踐,發現同一材質的原料,有的商家出的價格更低,品質更好。於是,他提出「貨比三家」,使原料費用當年就省下30%。 

 精確計算,還讓公司打贏一場反傾銷調查的戰役。陳奕廷說,2004年下半年,公司是當時中國大陸出口歐盟最大的三家紡織印染企業之一,歐盟感到,其較低的價格擾亂了當地市場。然而,短短一個月,當歐盟官員前來調查時,為公司建立的完整數據台帳所折服。 

從基層做起 部門主管到公司副總 

 陳奕廷說,有一次染整部主管辭職後,他便向父親主動提出擔任該職務。「上任後發現,許多員工在『磨洋工』,好多事一個人就可以做好,卻有2-3個人在做。『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的現象很普遍。」陳奕廷經過調查發現,這主要是因為獎懲機制沒有建立健全。 

 「我想,在這裡上班的員工都想多賺錢。那好,我給他們機會!」陳奕廷隨後召開部門員工大會,將部門現狀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分析,擬出獎懲制度,獲得員工們一致認可通過。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人員雖然精減了三分之一,但更精實了,待遇也提高,工作反而做得更好。 

 這樣的現象,在其他部門也不同程度存在。於是,陳奕廷又主動請纓,擔任染整部、織布部、管理部等多部門主管,在不斷提高公司設備科技含量的同時,精簡員工,從以往的800人,減至目前的450人,公司年營業額從當初的人民幣數千萬元,發展到如今的近3億元。他也一路升遷,當起了公司副總經理,同時擔任福州市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

擔任福州台協會長 持續推動兩岸交流 

 這些年來,陳奕廷在擔任福州市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時,協助推動兩岸交流,如今擔任會長將更熱衷於此。陳奕廷說,福州新區已經成為福州對台商的新巨大引力,不少台商對福州新區寄予厚望,有意來福州落地。 

 「台灣先進的文創和科技等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都可以通過參與福州新區建設,到福州發展。」但他提醒,「現在在中國大陸投資面對的競爭對手,都是體量龐大或是燒錢獲取市場佔有率,需要很強大的後盾,在中國大陸單打獨鬥,都將因為勢單力薄而導致失敗。」 

 近年來,有不少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創業躍躍欲試,陳奕廷建議,中國大陸擁有廣大的市場,值得台灣年輕人到中國大陸來大展長才;但是,「創業絕非只是熱情與口號,必須有刻苦耐勞,勇於挑戰,必須有巨大的決心與毅力,才有成功的可能!」他提醒台灣青年,「也許找到志同道合的中國大陸朋友,或是與在中國大陸的台商一起創業是不錯的選擇,他們比新來的台灣年輕人更瞭解市場與當地文化差異,能更快速的融入。」 

 陳奕廷與太太育有3個小孩,因為家庭和樂,陳奕廷接手公司生意後,事業風生水起,各種滌綸面料及功能性面料,7成輸往歐盟、中東和日本,福華紡織現在已是年營業額逾3億人民幣的高檔紡織品出口商。「我算是和福州一起成長起來的。是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原文刊於《兩岸經貿》月刊第301期民國 106年1月號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