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 何定照 / 報導

「89歲老人仍會生出新的腦神經細胞,只要照顧好自己,活到最後一天都可以腦袋很清楚!」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今在「博物館創齡行動全國論壇」以「熟年大腦照樣靈光」演講,指出閱讀和情緒對大腦影響最關鍵,強調到博物館學新東西的重要性。
 
洪蘭說,根據腦部研究,腦部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組成元素「灰質」雖隨年齡不斷下降,但同樣重要的元素「白質」卻是在50歲達到頂點,「好好用大腦,80歲仍可像60歲一樣。」
 
洪蘭說,許多神經並非隨年齡衰老,像小孩一出生是300度近視眼,要隨年齡增加、18個月後神經原發展完成,才看得清楚。她舉國際各研究者說法指出「智慧的巔峰是65歲」,哈佛大學教授也指出56歲是做財務決策最好的年齡,因為此時可不受情緒判斷做出最好決策。
 
「腦部海馬迴的神經會不斷改變,永遠長出新的神經細胞。」洪蘭說,曾有位89歲老人家患鼻咽癌,醫師注射營養水,結果辭世後解剖,發現這位老人在海馬迴竟仍生出管記憶的新腦神經細胞,推翻過去人們以為老了就不會長新神經的刻板印象。
 
洪蘭強調,研究顯示,大腦會隨每天怎麼過生活、行為而改變,重新分配功能區塊。例如楊恩典雖然沒有手,但腳和手一樣俐落,可以穿針,另位無手的障礙者甚至可以用腳戴隱形眼鏡。經過探測,發現原本應接應手部的腦部區域,竟已接到腳部。
 
洪蘭說,還有位國外女演員,因病右眼看不見、右手沒法動,也不能說話,但這位演員因熱愛演戲,積極復健,結果四年後竟上舞台演《慾望街車》且得獎。後來醫界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該演員左腦雖都黑掉,但右邊皮質運動區卻取代了左邊大腦的功能,使得原本該由左腦控制的右手仍然會動。另位中風者也是左腦黑掉,但最後仍具語言功能,原因也是由於此人勤練,使得右腦把左邊病變的功能拿過來。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反過來又影響大腦。」洪蘭強調,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自己,每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老人只要勤於閱讀用腦、學新東西,都能讓神經持續活化長出,反之若不用神經,就會退化消失。
 
原文轉載自【2016-09-11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