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近年來關於彗星、小行星撞地球、世界末日到來等預言甚囂塵上,網路及媒體報導的捕風捉影也讓民眾陷入不安。中時電子報廣播節目「為所欲為」特別邀請國際知名華裔天文學家,現任台灣中央大學天文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接受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專訪,帶您瞭解究竟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有多大?目前人類的科技是否能夠提前預知危機的到來,並如何防範?

 
電影「世界末日」中,未知的彗星飛向地球,人類文明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一群勇士挺身而出…這樣的電影情節是否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真實上演?葉教授認為並非不可能,遠古時代數個撞擊事件,可能造成地球氣候劇烈變化,並造成生物大滅絕;而在近代關於星體撞擊地球也有許多記錄,上世紀7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星體撞擊的危險性,有必要研究小行星,但在當時並不受到重視。直到1995年天文學家觀測到20幾個直徑從30公尺到100公尺不等的彗星碎片撞擊木星,才讓天體撞擊可能造成的危險,真正受到矚目。
 
究竟多大的小行星才會造成如電影般的毀滅情節?葉教授表示,目前科學家篩選出未來最接近地球時,距離會小於0.5個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149,597,871公里),而且直徑大於或等於100公尺,這些小行星就被科學家稱為潛在威脅小行星(PHAs)。換句話說,直徑在100公尺左右的小行星,一旦撞到地球,就足以毀滅一座城市,即使落入海中也可能引發大地震及海嘯,造成更大的損害。但他認為幸運的是,這樣程度的撞擊事件平均每一萬年才會發生一次,目前較常看到的星體撞擊,大多是直徑30公尺左右甚至更小的星體造成;而造成恐龍滅絕的直徑10公里隕石撞擊事件更是少見,平均要一億年才會發生一次。
 
那麼目前是否有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葉教授說經過觀測,100年之內暫時不會有明顯可能會與地球碰撞的小行星,但他也提醒,人類仍然不能掉以輕心,目前人類的科技已經探測出太陽系中百分之九十的小行星,但剩下的百分之十是否有危險仍然不得而知。其次,除了小行星之外,彗星也有可能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的撞擊事件,特別是目前人類仍然無法精確觀測從太陽方向靠近的彗星,也無法以自身力量改變彗星的運行軌道。
 
若是不幸真的發現了可能碰撞地球的小行星,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手段處理?葉教授認為變數很大,他說目前國際研究上認為較可行的處理手段有四種,第一是以核彈或氫彈爆破小行星;第二是以雷射的方式燒灼小行星表面,使其體積縮小;第三則是以大質量太空船拖拉小行星使其改變軌道;最後則是在小行星表面施加油漆,藉太陽風輻射改變其軌道。
 
但葉教授也說,前述的第一種爆破手段,由於目前人類對小行星的內部構造了解仍不多,因此爆破存在相當大的變數,而後三種方式,無論是哪一項都需要花費極長的時間,因此首先要視發現的時間而定,如果發現後距離碰撞只剩幾十年,那麼以目前人類的科技來說可能無力回天,最好是距離碰撞時間將近百年,人類才可能有辦法處理。
 
對於現今媒體或電影、小說等,常拿星體撞擊或世界末日做文章,葉永烜認為並不壞,但在觀賞這些內容的同時,人類也必須去了解真實的狀況。地球在過去45億年內,有好幾次生物圈的巨大絕滅事件,其中不一定是受到星體碰撞,也可能是地球的氣候變遷導致。葉教授最後也提出警告,比起未來不知何日才可能發生的威脅,人類眼前更應該先思考如何去保護地球環境,否則小行星還沒來撞地球,人類反倒可能已經先毀滅於自己之手了。
 
原文轉載自【2015-11-13/中時電子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