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閻光濤/整理 
  
 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不久前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全台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與會。座談會由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朱雲鵬主持,與會者就陸韓簽訂FTA對台灣的影響以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灣應該如何應對挑戰,各自給出了獨到的見解。《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以《陸韓FTA對台灣的影響》為題詳細登出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朱雲鵬:開場白  

 今天勞煩大家來出席這場座談會。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陸韓簽訂FTA對台灣的影響,包括對台灣主要有哪些衝擊?兩岸服貿、貨貿生效遙遙無期,對台灣經濟和兩岸關係的影響有多大?台灣應該如何因應面對的挑戰?有何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請宏明先講。  

蔡宏明:應從三個角度來看陸韓簽訂FTA對台灣的影響  

陸韓簽訂FTA對台灣的影響,應該從三個角度來看:  

 第一個角度是,今天兩岸已經簽署了ECFA,而且從2010年就已經開始正式實施。在ECFA的架構之下,大陸提供給台灣539項的產品列入零關稅早收清單。換句話說,如果從陸韓簽訂FTA所可能帶來的自由化效應來看,還沒有列入早收清單的產品會是主要的受影響項目。特別是陸韓FTA已經確立90%的商品項目,還有涵蓋85%的貿易額達到零關稅的目標。目前ECFA早收清單裡面所涵蓋的產品項目,只有7%;如果以ECFA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佔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比重來看,只有佔25%。換句話說,未來可能會有多數的產業、多數的產品、多數的兩岸貿易,會面對來自於韓國產品的競爭。尤其我們要注意的是,台灣跟韓國的產品,在品質和性能方面,都相當的接近,所以價格競爭執的關注,特別是由關稅減讓所帶來的價格競爭效果會是未來我們必須要去關切的。換句話說,從產品競爭的角度來看,會對台灣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個不利影響,兩岸既有的供應鏈關係會受到非常大的沖擊,特別是我們要留意到的是,今天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原物料和半成品,所謂的中間材的部分。這些中間材,假設在未來韓國取得零關稅的狀況之下,台灣沒有取得零關稅,未來在中國大陸的買者勢必會移轉訂單,這會對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供給帶來影響,連帶的會影響越來越多的台商不得不到中國大陸去投資。換句話說,從一個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未來假設陸韓FTA生效,而兩岸沒有辦法有一個同等競爭的待遇,可能對台灣廠商的投資決策,會帶來更加速外流,而且必須要到中國大陸去投資的產業會是更加普遍的現象。這是台灣不能不注意的。 
  
陸韓產業戰略合作比FTA的影響更深遠  

 第三個層面的影響是產業合作方面。我們必須瞭解到,陸韓FTA其實只是陸韓經濟架構的一部分。我們從今年七月習近平到韓國訪問時與朴槿惠達成的協議來看,陸韓正在為未來的全球競爭制定一個戰略性的經貿跟產業合作架構。在這個戰略性的經貿跟產業合作架構裡面,中國的工信部也已經跟韓國簽署了一個面向非常廣泛,涵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甚至半導體等等產業的技術合作領域的架構,特別是未來他們在互聯網、數位城市、雲計算等等所進行的戰略合作,可能會對台灣來講,過去我們在ECFA的架構之下的推動所謂的貿易便捷化之外,產業合作更是大家所關切的一個課題。目前兩岸的產業合作小組事實上也針對七項的產業進行所謂的試點合作的推動工作,這些無疑是希望透過產業合作來創造台灣的產業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利益。  

 中國大陸青島市政府於8月15日宣佈陸韓貿易合作區已經在青島市黃島新區正式啟動,青島將成為陸韓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城市與高端產業合作聚集城市、東北亞國際航運物流樞紐港城市,並與韓國推展高端合作園區。雖然這只是陸韓地方經濟合作的一項,但卻是實現今年7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韓國之後兩國擴大戰略性經貿和產業合作的開始,這樣的戰略性產業合作架構的推動對台灣的影響絕對比陸韓FTA的衝擊更加深遠,值得兩岸當局予以注意因應。  

 對台灣產業在大陸與全球市場的發展而言,陸韓FTA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台韓在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產業之產品品質與性能相近,陸韓FTA零關稅待遇將使台灣產品與韓國產品間存在5至10%的價格差異,而導致台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陸韓戰略性產業合作的推動,將促成陸韓在很多關鍵的產業領域開展深層次產業鏈合作,其影響將不僅僅是台韓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而將對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產生深層的影響。 

林建甫:打亂台商原有佈局  更多的台商會想到大陸設廠  

 陸韓這麼快應完成FTA談判,主要是雙方的政府都有很大的決心。韓國自己作了個評估,陸韓FTA的影響,會比韓美FTA和韓歐FTA的影響還大。三星研究所的研究說,陸韓FTA韓國的GDP會增長2.72%,韓美FTA只能讓韓國增長0.56%,韓歐FTA讓韓國增長1.62%。從這個角度來看,韓國政府其實很清楚,一定要趕快掌握離韓國最近、且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市場。  

 我講一個自己的經歷:台灣與大陸於2013年6月簽訂服貿協定之後,韓國大概在8月份開了一個研討會,他們找我代表台灣參加,去談服貿協定相關的事情,因為當時陸韓正在談FTA。我跟韓國的朋友作了很多的交談。  

 我瞭解到,韓國起初是希望用中日韓FTA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韓國蠻在乎美國的看法的,因為美國在後面下了很多的指導棋,韓國不太願意得罪美國。但是韓國看到中日韓FTA談判進展緩慢,加上要進入TPP不會因此有太大問題,而美國也沒有很大的反應,所以開始跟中國談陸韓FTA,並由政府進行積極的主導,因而陸韓FTA談判進展相當快。正如前面所說,韓國評估陸韓簽訂FTA對韓國的經濟成長會有2.72%的貢獻。  

 所以我2013年去韓國談兩岸服貿協定的時候,陸韓正在談FTA。韓國人覺得兩岸服貿協定其實算是談得很好的,他們認為很難像台灣那樣從大陸拿那麼多。很可惜的是,台灣與大陸簽了服貿協定,卻一直沒有辦法在立法院通過。陸韓後來談的FTA,內容遠超過服貿協定的內容。  

 談到陸韓FTA對台灣的影響,當然是因為韓國很多的產品跟台灣具有重疊性。所以陸韓FTA成事之後,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影響。除了剛剛宏明談到的工具機和紡織的部分之外,我這裡補充一下,光學儀器的部分影響也很大。這個部分在台灣會被取代的三十幾億市場裡面,光學精密儀器佔了一半。所以對我們的影響蠻大的。塑化業是另外一塊會受影響的部分,但對塑化的影響相對比較小。 

 正如剛才宏明所說,陸韓FTA的影響不只是產品的影響,還有後續的影響,後續會打亂目前台商所有的佈局。這個佈局剛剛宏明談到了,台商會想到大陸去設廠,這樣更會把我們的產業連根拔起。所以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恐怕要到大陸就業的會越來越多,這是深層的影響。  

 陸韓簽訂FTA之後,還有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大陸未來在跟台灣談判的時候,恐怕會以跟韓國都談到了的很多東西作為籌碼,加大對ECFA後續談判的壓力。這裡面包括開放台灣的農產品、輕工業市場,放寬人員移動的限制,改善動植物的免疫程式,以及解除對中國大陸特別產品設限的措施等。有些東西本來台灣在ECFA談判裡面的防衛機制,或者台灣不敢或不想去碰的,像農產品的事情,恐怕未來的談判壓力都會越來越大。這種情形對台灣社會的沖擊也會越來越大。  

台灣無心評估陸韓FTA的沖擊 2016年之後才會真正面對問題  

 不過我個人另外一個看法是,當這個沖擊越來越大的時候,台灣就不得不去面對這個問題。如果這一關能夠熬得過去,對台灣未來要去談TPP那種高品質的、95%零關稅的,也是在美國的主導之下比WTO還要放寬的,還包括智慧財產權的部分,恐怕會有幫助。所以,前提是我們要拖得過去,能夠面對這樣的沖擊,然後能夠過得了。但是,前面的沖擊會非常的大,在非常大的情況之下,其實我們這兩年在選舉的情況之下,大家都無心去想這些事情。那到時候的演變到底會怎麼樣,我看2016年上來的總統會非常的辛苦,馬上要面對這一連串的沖擊。這些問題通通會壓到2016年以後才會浮現。所以要看2016年總統的選票,如果有辦法壓倒性勝利的話,那麼面對這些沖擊可能會很快得到解決;如果是低票當選,那麼台灣的動蕩就會蠻大的。這是我馬上可以想到的情形。  

 現在台灣大家都還在打迷糊仗,沒有很用心去評估陸韓FTA對台灣的沖擊,可能要等到2016年選舉完之後,才會去面對這個問題。 

林建山:面臨更大被邊緣化壓力 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很大  

 我分幾個點來看:第一個點是,陸韓簽署FTA的影響,我從兩個方面來談,一是實質層面來看,韓國在簽署陸韓FTA之前,已經和其他國家簽了二十幾個FTA。我們看到,韓國在完成與歐美簽署FTA之後,韓國在歐洲跟美國的貿易,就從那個時點開始,增加了30%,而同一個期間,台灣的相應貿易,則反而下降了3-5%。也就是說,FTA的簽署,對韓國的對外市場開拓是有實質影響的。因為兩岸貿易對台灣來說,所佔的比重蠻高的,大概百分之四十幾,就這個部分而言,韓國跟其他地方簽了FTA,所能取得的效益,也反映到中國大陸市場的話,對台灣實質的沖擊,是可以預見得到的。  

 第二個是心理層面的影響。我們回過頭來看,從1945年開始,台灣跟韓國就是相互競爭的重要對手。1945年的時候,台灣的人均所得42美金,韓國是45美金。真正拉開了台灣與韓國經濟發展落差的是,在70、80年代,當時台灣的經濟表現,大概總是都比韓國要高到三倍以上。到了2003年,韓國開始正式超越了台灣,一直到現在為止,都是如此。 

 在過去的六十幾年裡,對台灣來講,心理上一直都有很強烈的雄心壯志,覺得在亞洲除了日本以外,台灣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領先者,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所以才能夠創造了台灣在80年代在國際上的莫大成就。韓國在同一個時間,所採取的是一個稱為追、比、趕、超的策略方式,可是現在,韓國不僅超越了台灣,而且更有了直逼日本的架勢。  

 另一方面,台韓大概都是用製造業的外銷,來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但到了2000年以後,很明顯的,韓國改以服務業國際化作為競爭的武器,而且它是運用國際市場的發展來拉動國內市場成長的方式。可是,90年代以後,台灣開始倒轉過頭來,準備改採退守到鞏固自我內部市場的策略,對於國際市場開發,已經沒有像既往一樣那麼用心用力了。台韓這兩邊的變化,就造成了我所謂的台灣悲劇之產生,原來遠遠領先韓國的情況,今天卻變成遠遠落在韓國之後的現狀。所以,陸韓FTA的簽署,對台灣心理層面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我們在ECFA裡面所簽署的,基本上祇是以實物經濟部分為主,而且範圍局限在關稅的價格跟貨品的數量之上。而我們看到陸韓FTA,裡面所涵蓋的範圍或深度廣度,遠遠都比ECFA大。陸韓FTA一經簽署,從國際經濟格局來看,對台灣會產生兩個很大的壓力和沖擊。一是,陸韓FTA一旦完成以後,至少有70%東北亞經濟圈將得到實化,這還不包括日本,倘若再將日本也包括進來,則整個東北亞經濟圈就更加完整了。如此,則台灣被邊緣化的壓力,勢必會更加之大。這種情況之下,則在進入亞太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台灣將會是更加處在一個絕對弱勢的狀況。所以說,對台灣的影響,絕對是非常深遠、非常嚴峻的,根本就不容輕予忽視。  

 另外一個影響,是比較個體的,陸韓FTA一旦簽定實施以後,台商在大陸升級進步的機會,也可能會被堵死掉了。  

陳德昇:陸韓FTA不只在FTA本身 對台灣的全球市場都有沖擊  

 陸韓FTA之所以會對台灣造成比較大的衝擊,主要看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台灣與韓業的產業同質性很高。剛剛提到包括紡織、石化、鋼鐵、半導體、電子產品、光學儀器,這裡面涉及到關稅減讓,國際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第二個,我們可以從政治面向來看問題。就是說,大陸也講得很清楚,包括不久前我到廈門參加98洽談會,主管陸韓FTA談判的大陸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還有台港澳司司長陳星,他們表達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就是中國大陸的對外開放和FTA進程,不會受到兩岸經貿協議簽署的干擾和影響。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本身有自己的國家利益,有它對外開放的進度,還有FTA戰略性的思考,這方面的訊息非常明確,值得台灣重視。  

 其實我覺得陸韓FTA的衝擊不在於陸韓FTA本身,而在於我們剛剛提過的,我曾經訪問過韓國,韓國告訴我們說,韓國在2003年之前,在FTA的簽署,可能還是一個入門者,但是它認為現在韓國是全球的模範生,跟很多國家都簽了FTA。在這個過程中,它對台灣全球市場的衝擊,恐怕也是值得台灣重視的。不只是陸韓形式上的關稅的減讓。比如說,我們輸美的紡織品,我們彰化社頭做襪子出口的,他們早就感受到這種壓力了。如果不轉型的話,靠傳統的競爭力,馬上就受到影響。所以我們不只是看到陸韓FTA的簽署,而要看到韓國本身跟全球的貿易的競爭力,更值得台灣重視的。 

外在形勢倒逼 台灣須作更大幅度的開放  

 第三條,我有一個逆向思考的觀念。什麼是逆向思考呢?就是說,有人擔心我們現在沒有簽成,在一兩年前我們認為,韓國沒有簽成,台灣會先簽成,但是即使我們簽的話,可能涵蓋的範圍也不會太大。  

 為什麼要逆向思考呢?就是說,韓國簽的可能是涵蓋面很大的,那會不會回過頭來逼著我們兩岸之間簽個至少不低於它的?會不會構成這種實質上的壓力?如果是低於陸韓FTA的涵蓋率的話,那麼它的效果可能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我覺得中國大陸常講一個概念叫倒逼機制,就是說,外在的形勢逼著我們台灣必須要作更大幅度的市場的開放,可能要承載更大的開放的壓力。  

 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未必完全是負面的因素。現在問題最大的是我們政府,為什麼這樣講呢?你看韓國為了簽FTA,它可以用政府改造的方式,把經貿部門併到外交部門,等於在外交部門裡面有通商本部……  

 台灣整個的產業界,對未來是比較擔心的,但是我們如果從一個逆向思考來看,會不會迫使今天的政府有一些更積極性的作為?這個積極性的作為會不會迫使台灣非常不利的政治因素,有沒有調和的可能性?比如說馬王的問題,還有執政黨在野黨的問題,在這個經濟大形勢的壓力之下,有沒有妥協整合的空間?有些人有些樂觀,多數人是悲觀的。  

 如果是一個悲觀和不可調和,經濟的衝擊又來得那麼大的話,對台灣整個的政治生態或者選舉的結果,會不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值得密切觀察。 

朱雲鵬:逢中必反是台灣的罩門 因應陸韓FTA是當務之急  

 我也表達一些看法,第一個,剛才大家談的都非常切中要害,各有不同的切入點。陸韓FTA對台灣的影響,核心問題可能是大家心裡面都有一個疙瘩,有一個陰影,有一個害怕,這個害怕是台灣內部所有問題的根源。  

 這個害怕,簡單講就是台灣是不是過度依賴大陸?如果過度依賴大陸,如很多人說的最後經濟都被大陸所控制的話,會危及很多其他的事情。導致服貿停擺的學運,他們的基本立場,他們對群眾的訴求也是類似。  

 也許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恐中情節。恐中情節又導致逢中必反。因此,ECFA也好,服貿也好,貨貿也好,因為都是促進跟中國大陸的貿易和投資,當然就會被拿出來當作箭靶。  

 這樣的恐懼,這樣的指稱,是不瞭解目前全球分工的情勢,以及它演變到今天的歷史的由來。 

 要對現在的兩岸經貿關係有一個最清楚的瞭解,很簡單,必須瞭解五個字,這五個字瞭解了,其他就瞭解了。這五個字就是三角變四角。所謂三角,就是在1960、1970年代,日本賣主要零組件和原材料到台灣、韓國,在台灣和韓國組裝成製成品後賣到歐美各國。這就是三角貿易。  

 1980年代以後逐漸變成四角貿易,因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以後,變成了世界工廠,於是把最後組裝、代工的步驟,由台灣、韓國逐漸轉移到中國大陸。可是這不代表台灣和韓國在這個供應鏈上沒有地位,因為台灣、韓國生產的一部分由大陸取代後,台韓也開始取代日本部分產品,而日本就往更高端的零組件前進。所以現在是四角貿易:日本還是台灣、韓國最主要的關鍵零組件和原材料的供應商,在台韓做成半成品後賣到大陸做最後的組裝及代工,最後從大陸賣到歐美。  

 由三角變四角之後,大陸當然就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大陸也一樣取代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從三角到四角一定是這樣的。現在的問題是,誰讓三角變四角?誰有主控權?在我們看來,大陸不具備主控權,大陸是中間的一個角色,不是導演,真正的導演,真正具有主控權的人,是歐美的品牌大廠,是它們做這個決定。可是它們也不是隨便決定的,而是基於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作這個決定的。未來也許還會變,但目前主流的分工形態就是四角。  

  換句話說,這種四角貿易是經濟規律之下的產物,這種分工的主控者還是歐美品牌大廠,中國大陸是整個供應鏈中間的一個角色。但是,一些人卻把這種對大陸的依賴變成一個政治的訴求,然後影響政策,最後影響台灣人民的福利,影響工人的就業機會。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蔡宏明:貨貿談判不存在黑箱問題  

 對於兩岸服貿貨貿遙遙無期的問題,我的看法是,目前因為台灣內部的問題,包括選舉和朝野互動等因素,服貿目前在立法院處在擱置的狀態。因為服貿的爭議,太陽花學運進一步衍生兩岸談判監督條例的制定問題,目前朝野各有一個版本,也躺在立法院沒有任何的進展。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狀況。  

 至於這個狀況會對貨貿產生什麼影響,我們看到,在第九回合的貨品貿易談判裡面,台灣極力的主張,不管服貿和談判監督條例的進展如何,貨貿還是要務實地加以推動。因為假設把貨貿停在那裡,哪天監督條例過了,再來談其實是來不及的。換句話說,如何讓兩岸的貨貿順利的推動,特別是讓它的成果對於兩岸服貿的立法能夠產生正面的影響,這是當前我們必須要去注意跟努力的。這也是兩岸當局都必須要有的一個認識。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讓兩岸貨貿的談判有助於兩岸服貿或兩岸談判監督條例,以及後續包括兩岸互設辦事處等協議的協商?我覺得有幾點要留意:  

 第一個,是所謂談判透明度的問題。最近貨貿第九回合談判的時候,台灣民間跟反對黨都質疑所謂黑箱作業的問題。過去服貿談判的時候,因為整個過程外界掌握的資訊非常少,等到雙方公佈了協議的內容跟開放項目的時候,在台灣社會引起非常大的爭議,許多業者都表達了當初沒有獲得充分諮詢的問題。時任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經濟部長也都在立法院裡面承認,整個過程溝通不夠。因為這樣,才會有之後舉辦數百場的說明會,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換句話說,這樣的印象,在貨貿問題上會不會產生?  

 對此,我從產業界的角度而言,對於貨貿談判,早在2010年兩岸簽署ECFA之前,台灣的產業主管機關就已經開始跟產業界,特別是製造業、工業界,討論早收清單該納入哪些項目,哪些項目不應該納入早收清單的開放。今年的二月跟三月,也透過工業總會,跟我們所屬的154個產業公會進行溝通,大概有1500多位業者參與了這些溝通。換句話說,透過產業公會的網絡跟業者,跟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這樣溝通的結果,業者大概提出了四千多項的產品希望大陸能夠降稅,也提出了大概四五百項的產品,希望能夠保留,或者減少開放所帶來的沖擊。也就是說,這樣的一個狀況,跟過去服貿談判時的所謂黑箱作業情況,顯然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個,是兩岸如何處理雙方產業利益問題。我們在貨貿談判的時候,提出工具機、石化產品、汽車、面版四大類,應該列入降稅的清單,因為這是對台灣產業利益影響最大的部分。當然大陸也有保護本身產業的考量,所以未來如何去折沖,需要努力;更重要的是,像剛剛德升兄所說的,大陸同時還跟韓國進行談判,石化、工具機、汽車、面版也是韓國想要爭取開放的產品,中國大陸勢必考慮兩個市場所帶來的沖擊或影響的情況之下,來決定未來的開放模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關切的。  

 接下來還有台灣農產品及傳統產業保護問題。大陸也提出來,台灣現在有830項的農業品沒有對中國大陸開放,還有很多傳統產業的產品,包括像鋼鐵、紡織等,這些大陸有優勢的部分,希望台灣能夠開放,但是這些,又勢必會沖擊到台灣未來如何處理農產品開放問題,如何處理弱勢產業的保護問題。這些所謂產業利益的爭議,絕對會是影響未來談判進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個,是談判的時間壓力問題。談判的時間壓力主要是因為陸韓已經完成FTA協商。台灣曾經提出我們希望在陸韓完成FTA協商以後,最遲不比它慢半年內完成協商。  

 所以,對兩岸當局而言,都必須去體認假設貨品貿易沒有辦法妥善處理雙方的產業利益,即使達成協議,也沒有辦法為兩岸的經貿開展帶來正面跟良性的刺激效果。特別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第九次貨貿談判的時候,反對黨主要的訴求是政府會爭取這四大產業的利益,為財團謀利,犧牲所謂農工產業的利益。他們的講法是,大財團獲利,農工受害。這樣的疑慮,未來假設沒有辦法予以消除的話,貨貿在台灣內部也可能會有爭議。所以未來怎麼去解決所謂農工受害的問題,將會是決定台灣內部對於貨貿協議的通過,甚至於能不能進而促進服貿跟兩岸監督條例通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當年在談ECFA早收清單的時候,兩岸的確都遵循了合理的兼顧雙方產業發展的條件、兼顧台灣弱勢產業、照顧中南部產業,以及一般民眾利益的談判原則。現在兩岸針對貨貿談判,也應該同樣建立這樣的共識,就是盡量及早確定把哪些可能帶來沖擊的農產品和弱勢產業的項目排除掉。假設沒有辦法排除的,也必須採取所謂漸進開放的方式。所謂漸進開放,就是採取關稅配額的方式,逐步進行開放。比如說,第一年進口某項農產品100噸,100噸以外的課征比較高的關稅,第二年逐步的擴充。換句話說,兩岸都必須採用目前已經達成的把所謂的產品項目分成五欄:有一些可以十年之內的降稅,有些可以十年,有些可以十五年,甚至有些可以完合排除的這樣一個原則,盡早的去確定這些爭議性產業的處理原則。這樣才能夠爭取台灣民眾對未來兩岸經貿發展的支持。 

林建甫:台灣一些有潛力的產業  

 談到台灣應該如何面對陸韓FTA的挑戰,我真的有些積極性的建議和意見。我覺得陸韓FTA,基本上還是以貨品貿易影響最大;陸韓FTA所沒有辦法影響台灣的,是台灣跟大陸的文化上面的關係,畢竟韓國講的語言不同,他們對語言及兩岸之間的血緣、文化、裙帶關係,沒有辦法跟我們有一樣的地位。雖然韓國的文創有自己的特點,但是我覺得,兩岸之間的文創,絕對是一個台灣可以做的事情;同時,在電子商務、微電影、教育、生化科技,以及金融方面,台灣都有優勢,兩岸合作的潛力很大。  

林建山:因應陸韓FTA的沖擊 台灣只有更加開放  

 為什麼陸韓FTA對台灣的沖擊很大呢?過去幾年,有兩個現象最值得我們憂心:一是,過去韓國人不會來台灣投資,台灣人也不會到韓國去投資,可是在最近的五年,台灣與韓國之間的產業合作案例卻告暴增;二是,台灣大量高科技人才,正紛紛流向韓國。比如,台灣IDF經國號戰機的技術精英,幾乎全部跑到韓國去了。還有捷運,本來預定台北捷運建設完成以後,五都都要跟著搞,但後來,計劃不斷縮水,很多捷運的建設與營運人才,也都流到韓國去了。還有生物科技,過去亞洲國家,大概都把台灣看得很重,很多研發也都委託台灣代為來做,但是現在,卻也都轉到韓國去生產。所以台灣與韓國產業合作的暴增,以及留韓人才的增加,確是台灣必須要極為提高警覺的事情。台灣產業和人才的外流,除了韓國之外,也有跑到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地的,這對台灣的傷害,都是很大的,的確必須儘快找到良好的對策來才行。我認為,台灣只有經濟更自由、市場更開放,才能應對陸韓FTA所帶來的沖擊。但是在台灣,近幾年無論是政府當局還是反對黨,都是盡其力量在於提高自我保護的門檻,台灣現在可謂已是亞太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保護弱勢、保護幼稚工業,是傳統保護主義的經典,台灣將來應該要怎麼樣去松綁政府的管制、干預,淡化意識形態的束縛,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化解困局之方向。 

陳德昇:如果服貿貨貿2015年通不過 台灣未來勢必付出更大代價  

 從短期來看,可能比較值得觀察的是,明年會出現什麼變化。如果從時間序列來看的話,如果陸韓FTA在年底簽署,這個壓力足不足以在台灣形成一個內部性的壓力來迫使政治人物進行必要的政治妥協?有沒有可能性?我認為還是有它的空間。為什麼這樣講呢?如果明年兩岸的服貿貨貿沒有通過,在民進黨2016有勝選的機會的情況之下,如果民進黨重啟跟中國大陸的經貿談判,可能面對的經貿門檻會變得更高,會更難談。不過,從民進黨的利益來講,不會讓兩個協議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利益在它執政之前釋放出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2015年下半年可能是這兩個協議通過的最好的時機。從各自利益盤算來講,可能是雙方的一個交集點。所以2015年下半年服貿、貨貿通過的可能性相對來說會比較大。當然也有人很悲觀的說,政治人物不可能妥協,政治人物一定要搞得你死我活才是最終的目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那就是絕對的悲觀。  

 所以,如果明年沒有過的話,後年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和社會的代價,我們期許政治人物要以蒼生為念,但政治人物往往是以自己的核心利益思考,這是台灣民主政治最麻煩、也是最困難的一面。所以,在這些層面上,看起來沒有太多樂觀的理由。  

 當然,我也覺得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大陸和台灣都要做出一些共同的努力。  

朱雲鵬:結語  

 好,今天大家都發表了很多意見,有的是從經濟,從台灣競爭力,也有從社會、政治各個面向來談這個問題,大家收穫都很大。  

 大家都認為,如果韓國跟大陸真的簽了FTA,台灣沒有簽,絕對會影響台灣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當然會減少,被韓國取而代之,台灣經濟勢必深受影響。因此,希望兩岸貨貿談判不要中斷,最晚要在陸韓簽訂FTA之後半年內有談判的結果,不能錯失拯救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地位的良機。 

評論員簡介:  

 朱雲鵬: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景文科技大學校長,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暨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等;現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經濟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德國DAAD獎學金訪問教授等;現為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政金融組召集人。  

 陳德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四所所長,國安會諮詢委員等。現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  

 蔡宏明: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科員,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員,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研究委員、產業諮詢委員會貿易審議會委員、國際貿易局聲明會議委員會委員,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諮詢委員,國安會諮詢委員;現為工業總會副秘書長、台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林建山:政治大學企管系學士,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碩士,拉撤勒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曾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團長、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主任、經建會諮詢委員等;現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 

原文轉載自【2014-12-26/中央網路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