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時電子報

《產業》史博館典藏甲骨殘片,可望解密

2013/08/31 09:21 時報資訊

【時報記者沈培華台北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的4千多片甲骨殘片,未來可望解密!史博館與中央研究院日前完成「殷墟甲骨文整理研究合作案」簽約,這些甲骨殘片,將由中研院進行全面整理、摹本製作、釋文、編輯及數位化的研究工作,並將研究成果出版及納入「甲骨文拓片資料庫」,以促使台灣現藏之重要甲骨史料完整刊布。


 甲骨文在1880年間,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發現,但當時被當成中藥材使用,一直到1899年才被學者認識到這是具有學術價值的重要文物。中研院史語所在1928年至1937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15次考古,獲得2萬5000片甲骨。河南省政府也在1929至1930年兩度派當時的河南民族博物院長何日章率隊赴殷墟挖掘,挖出3000多片甲骨,1949年這批甲骨輾轉隨政府遷台,再加上1972年教育部函令中央圖書館移撥的700多件,共有4000多片,成為史博館典藏品。

 此外,今年適逢畫家孫多慈(1913-1975)百歲冥誕,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辦「回眸有情─孫多慈百年紀念展」,希望經由孫多慈的繪畫作品,藉「百年回眸」詮釋她「有情人生」的精彩歷程。本次特別精選其油畫、素描、水墨、書法及照片文獻等,共約百餘件以饗國人,藉此呈現她藝術生涯的完整精華,及其繪畫風格的多元面貌。

 孫多慈18歲時(1931年)即以素描100分的成績考進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才華每獲業師徐悲鴻讚賞。四年後,孫多慈自中央大學畢業,中華書局便為其出版《孫多慈描集》。她的畫作充分吸收徐悲鴻寫實的主張,運用西畫的觀念和技法,追求「引西潤中」的繪畫表現,試圖發展出中畫新路。


原文轉載自【2013-08-31/中時電子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