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中華日報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飲食關鍵詞>豌豆粉 ■焦桐
凌晨駕車去學校,先繞到忠貞市場。「不一樣小吃」的豌豆粉剛製好,老闆切一塊放在左手掌上,右手持刀輕輕劃成薄條,裝碗,舀入調料。綿柔,滑嫩,有清楚的新鮮感,和豆香。天空忽然明亮了起來。
龍岡一帶聚集了許多米干店,一般米干店多售有豌豆粉,和其它雲南風味小吃,這裡,堪稱臺灣的滇味重鎮,滇味隨著滇緬游擊隊來到臺灣。豌豆粉來臺,即述說著游擊隊員和孤軍後裔的故事。
國共內戰晚期,國民黨政府節節敗退到臺灣,有一支不願投降共軍的部隊越過雲南邊境,流亡入緬甸北部的撣邦,從此過著打游擊生涯。最後一批孤軍進入緬甸境內,僅剩一千六百多人,多屬第八軍。疲憊不堪的士兵仍日以繼夜逃亡,希望能快速脫離共軍追擊。由於後勤補給斷絕,他們吃發霉的稻米,喝辣椒清湯,並稱這湯為「戰鬥湯」。在荒涼的村莊,有時連食物也沒有。
在聯合國的壓力下, 1953年,孤軍第一次撤臺,被安置於現在忠貞新村一帶,滇味同時到臺灣,雲南口音伴隨著米干、破酥包、過橋米線、汽鍋雞從此流傳。 1961年,孤軍第二次撤臺,定居於清境農場,少部分安置在高屏溪畔。有些人開始販賣雲南小吃營生,如豌豆粉。
豌豆粉是一種涼粉,乃華人尋常的小吃,各地皆有,如土豆粉、綠豆粉、蕎麥粉、酸粉子,無論什麼原料製成,均可以稱為涼粉。涼粉多是涼吃,唯豌豆粉冷熱皆宜,濃稀都可。唯須現磨現做,新鮮,才能表現風味──豌豆洗淨,曬乾,磨瓣去皮,泡發後摻水磨成漿,過濾,加鹽煮成糊,冷卻凝固而成。
臺灣的豌豆粉除了色澤翠綠,不同於雲南的薑黃,口味很接近發源地。若煮得較稀叫「稀豆粉」,堪稱液態豌豆粉,乃大理人尋常的早點;吃的時候加入油條,淋上醬料、辣子,再灑些胡椒鹽,熱呼呼地喝,煖人胃腸。
麗江「雞豌豆涼粉」則是納西族的風味小吃,和豌豆粉的作法、吃法一樣,使用麗江特產雞豌豆;雞豌豆形扁圓,淡綠色,與綠豆一般大小,由於形似雞眼睛,故名。質地似豌豆,卻更細膩更香,成品呈灰白色澤。
從前讀撒尼族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就一直很想探訪阿詩瑪的故鄉石林,經過億萬年地質變化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我參加了酒店的旅遊團,不料去程先被帶到購物商場停留兩小時,才開往目的地,匆匆瀏覽那石林一個半小時,回程又被帶往「七彩雲南」購物四小時。敗興歸返昆明,走進餐館吃野生菌鍋,並吃了一碗豌豆粉。
呈貢豌豆粉天下聞名,製作以家庭為主,估計約有上千人在製作豌豆粉,然則這工作相當辛勞,聽說掌握手藝的人多在 30歲以上。幸虧這碗涼拌豌豆粉,拯救了我的旅遊心情。
豌豆粉的滋味酸辣,嫩糯,微甘,透露淡淡的清香,普受雲南人的喜愛。就像阿詩瑪的故事流傳在石林,香草般的美女,勤勞,堅定,個性潑辣中帶著溫柔。
涼拌豌豆粉以大理聞名,乃是雲南盛夏小吃,攤販常在溪岸邊營業,吃的情境興味盎然,工作勞累時吃上一碗,迅速恢復體能。其調味料扮演關鍵角色,材料非常複雜,包括醬油、辣椒油、花椒油、麻油、紅糖水、醋、芫荽、蔥花、韭菜、芝麻、花生碎等等。
最重要的莫非甜醬油、鹹醬油、白糖、米醋、薑汁、蒜汁、香油、油辣子、花椒油、香菜段這十樣,可謂基本配備,其中甜醬油是雲南特有的調料。
那麼多濃重強烈的調味料肯定激盪著潑辣,圍繞在清淡的豌豆香味中,展現奇巧,陡峭又纖細的味覺風格。
原文轉載自【2013-09-03/中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