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新聞中的科學》

拍下 大霹靂清晰殘跡 宇宙嬰兒照現身

斷定宇宙高齡138億多歲 找到星系、地球、人類的出現原因 
 
【本報記者張錦弘、劉盈慧】

 宇宙在「大霹靂」之後誕生,爆炸後第38萬年產生的光,隨著宇宙不斷擴張,慢慢降溫到約攝氏零下270度,變成看不見的「宇宙微波背景」,在宇宙流浪了138億多年後,如今被歐洲太空中心的普朗克衛星(Planck)拍下歷來最清晰的畫面,形同宇宙混沌初始的嬰兒照片,更能印證「大霹靂」的宇宙學模型。

 普朗克升空3年之後,歐洲太空中心3月23日在巴黎首次發表其研究成果,台大「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美籍研究員高提耶參與研究計畫,台大當天特別連線轉播巴黎舉行的記者會,向國人介紹「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的奧秘。

 梁次震宇宙學中心主任陳丕燊指出,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伯首次發現,遠方的星系正離地球加速遠去,推測宇宙仍不斷在膨脹,為大霹靂的理論奠下基礎。後續天文物理學家發展出更完整的學說,認為宇宙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點,經過一場「大霹靂」才誕生。

 陳丕燊說,宇宙誕生的一剎那,瞬間「暴脹」到10的32次方倍,打個比方,相當於在10的負35次方秒內,101大樓由0.5公分大小的模型,膨脹到實體建築那麼大。

 初始的宇宙,像一個高溫高熱的爐子,充滿了活躍的質子、電子,和光交換能量。隨著宇宙不斷膨脹、降溫,到了宇宙誕生後的第38萬年,質子和電子結合成氫原子,能量減弱的光,不足以拆散質子、電子,就在宇宙各處流浪,持續減能、降溫、波長也越來越長,變成肉眼看不到的「宇宙微波背景」。

 陳丕燊指出,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用天線接收人造衛星微波信號時,發現一種無法消除的雜訊,進而確認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為大霹靂理論,提供有力證據,兩人因此獲諾貝爾物理獎。

 美國太空總署1989年發射人造衛星「COBE」,首次拍到CMB的畫面,更加鞏固大霹靂理論。學者馬瑟和史穆斯在1992年發現CMB從各個不同方向測量,溫度有10萬分之一的些微差異,因為這種溫度的不平均,星系、地球、人類才得以出現。兩人在2006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陳丕燊解釋,因為溫度、能量高的地方,重力較強,會吸引其他能量,集結成星球、星系;而能量低者,弱者越弱,最後化為一無所有的太空。

 2009年5月,歐洲太空中心發射觀測CMB的第三代人造衛星普朗克,溫度精確10倍,拍到更精確的CMB影像。陳丕燊說,透過3月23日發表的相關數據分析,可斷定宇宙的年紀約138億8200萬年;也可推估,組成所有星球及星系的常態物質,僅占宇宙的5%,「暗質」約占25%,被視為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暗能」,則占70%。

原文轉載自【2013-04-08/聯合報/AA3版/新聞中的科學】

(原文來源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9457 )

----------------------------------------------------------------------------------------------------------------------------
 
《新聞中的科學》

和宇宙一樣會發熱

人體也有電磁波

【劉盈慧】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表示,人眼只能看得到可見光,但除可見光外,大自然還有X光、紅外線、紫外線、伽馬射線等眼睛看不到、必須用特殊的儀器才能照出的電磁波。
 他解釋,物質散發熱度時會發出電磁波,溫度越高會發出越高能量。

 「人體會發熱,就會放出電磁波」,陳文屏說,只是因人體不會發出可見光,所以大家不容易查覺到,但只要透過特殊儀器,電磁波一樣無所遁形。例如消防隊員或警察要救人或攻堅時,會用紅外線透視鏡,查看有無發出熱能的物體存在,用來判斷敵人或受困者所在的位置。

 看得更遠一點,我們存在的宇宙會發熱,也有電磁波,這要從「宇宙大爆炸 」說起。

 陳文屏表示,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一開始是個密度極高、溫度極熱的「點」,約138億8200萬年前大爆炸後,散發出很高能量的光和熱,且宇宙體積還持續不斷地膨脹。

 不過,因宇宙的能量是固定的,當宇宙不斷膨脹的過程,溫度就會降下來。從大爆炸初期,無法以數字描述的高溫,到後來慢慢降溫,現在已減弱到3度絕對溫度。而3度絕對溫度散發出的電磁波,就屬於微波的波長。

 宇宙輻射是一種熱輻射,也是大爆炸留下的痕跡,這份殘存在宇宙間的能量,以微波的型式存在著。

 歐洲太空總署的普朗克人造衛星上,也有能感應微波的裝備,「兩方就這樣對上線」,普朗克的儀器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及解析度,才能把收集到的宇宙微波,繪製成宇宙大爆炸38萬年後的「宇宙嬰兒照」。

原文轉載自【2013-04-08/聯合報/AA3版/新聞中的科學】

(原文來源網址: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9455&kdid=AR10&r=4 )

----------------------------------------------------------------------------------------------------------------------------
 

《新聞中的科學》

全球最大天文計畫 台灣有分

【劉盈慧】

 台灣在國際天文研究領域中逐漸嶄露頭角,參與的大型的國際合作觀測計畫有7個。其中包括目前全球最大的天文計畫─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

 林凱揚指出,宇宙太大了,天文研究無法一個國家悶著頭自己做,要與全球各國合作才行;並且要做最新的天文研究,觀測儀器也要盡可能自己蓋,才能掌握一定的研究權,不會凡事都需要別人幫忙。

 林凱揚說,ALMA計畫在智利北部設置了66座天線,其中54座的直徑達12公尺寬,「非常巨大」;科學家能透過這些天線,把宇宙的訊號截取下來,再把訊號拿給超級電腦運算,一張張觀測星雲的圖就能顯像出來。

 林凱揚表示,有17國參與ALMA計畫,美國、日本、歐盟國家都是成員,台灣的經費貢獻約占總計畫5%,但在科學觀測及科研結果上,卻能拿到7%的研究,可見台灣的天文研究越來越受肯定。

原文轉載自【2013-04-08/聯合報/AA3版/新聞中的科學】

(原文來源網址: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9458&kdid=AR10&r=1 )

----------------------------------------------------------------------------------------------------------------------------
 
必學單字大閱兵

【本報訊】

宇宙微波背景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大霹靂 Big Bang

暴脹 inflation

暗質 dark matter

暗能 dark energy

原文轉載自【2013-04-08/聯合報/AA3版/新聞中的科學】

(原文來源網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49456&kdid=AR10&r=3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