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老地方冰果室 -FrostyPlace.com

 
【專訪】意外牽引出跨國研究恐龍胚胎學的黃大一
2013/04/16 9:27 am 蔡政儒   

【編按】日前老地方冰果室總編輯蔡政儒得知台灣早年蘋果圈內知名人物黃大一先生獲得最新的學術成就,於是蔡政儒決定予以專訪。經過一番聯繫後,於 2013 年四月十一日,也就是黃大一所參與的「Embryology of Early Jurassic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evidence of preserved organic remains」研究專案論文刊登於《Nature》之日前往專訪,並於當日先刊登相關新聞稿。

 黃大一先生早年回到台灣,是因為蘋果公司的關係。那是在 1988 年,時任台灣蘋果公司總經理胡國輝找黃大一回來,做了中文第一套 PostScript 字體,現在電腦上的標準宋體就是他當年做的。

 在當年,黃大一還發表許多關於「中文電腦」、「人機界面」、「中文字碼」的文章,對於國內中文電腦與系統的發展多有關注與論述;同時力推 Atari 與 Macintosh 等深具人性化操作界面的電腦系統。所以在 1990 年前後幾年玩蘋果的朋友,都應該聽過黃大一的名號。

 即便與電腦淵源如此深厚,而且本身是讀化學出身,但其實黃大一個人的興趣是「玩石頭」,四處「敲石頭」,尋找與收藏礦物。回到台灣後,也依然是透過其所創辦的「中華玩石家地科協會」、「玩石家博物館」來呼朋引伴,也越來越多人進入這個領域,但隨著近年來經濟不甚景氣,「玩石頭」這樣被大眾視為「有錢有閒」的活動就也開始式微。後來他們也將之轉型成「挖恐龍」的親子活動,黃大一自己也發現「恐龍比安非他命還厲害」,一碰就深深著迷,無法自拔。

 在 2003 年的寒假,黃大一辦了一次到中國雲南祿豐大窪挖恐龍的活動,有六十五個人參加。有一天中央電視台記者訪問他,在訪問空檔,他四處張望,低頭發現左腳邊有塊怪怪的石頭,他當時將之拾起並隨手放進口袋,想說回到旅館內瞧個真切,但一個忘記了就帶回了台灣。黃大一仔細端詳這塊石頭,覺得石頭上好像內嵌了個頭,由於大窪那邊曾發現世界最古老的哺乳類動物,所以他認為或許這是個哺乳類的化石,但可惜其自身並非這個領域出身,所以在無法鑑定又問不到專家的情況下,就將之放在櫃子內。

 一直至 2008 年底,想要研究中國西南疫區中生代脊椎動物的德國波昂大學學者來訪,黃大一想到了家中這塊化石,於是就將之寄去給他們鑑定。到了 2009 年的農曆春節大年初一,收到了來自德國的電子郵件,說要「給一個壞消息:這個不是哺乳類動物」,但也要「告訴他一個好消息,那就是這個化石應該是一個恐龍胚胎」!目前發現的三個侏羅紀恐龍胚胎中,這是最早的一個。

 後來黃大一覺得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題材,於是在 2009 年於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舉辦的「國際恐龍蛋與小恐龍研討會」中發表此一發現。接下來他想再次找到當年發現那塊化石的地點,於是委託當地朋友前往尋找。終於在 2010 年二月底,確定找到原址,並又發現一些成年骨頭化石。黃大一推論此地為世界上最古老恐龍的孵育場(Hatching Ground)與恐龍胚胎骨床(Bone Bed),暗忖這會是個大發現,但又不想繼續以自身非專業的身分來破壞現場,於是暫停挖掘工作。

 經過一番努力,黃大一找到了精研南非大椎龍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系 Robert Reisz 院士與台灣中央大學張榮森教授,於 2010 年七月前往祿豐大洼考察,確認了這個發現的確十分驚人,遂成立研究專案,三人並於 2010 年七月分別代表中央大學、天龍科普國際基金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中國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祿豐縣恐龍博物館簽訂了長期的聯合研究初期協議「楚雄州內祿豐動物化石群聯合研究計劃初期協議書」。 Reisz 院士決定將此一專案設定成其當時手上五十幾個專案中最優先的部份,可見其重要性。

 在此長期國際兩岸聯合計劃進行中,若單是研究化石,那麼其他人並無法施展所長,也無法提升這個專案的整體價值。於是經過討論後,除了多倫多大學協助兩岸提升相關領域的科技與儀器水準外,並決定進行「看進骨頭內」的現代化跨領域古生物學課題研究。台灣團隊利用新竹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紅外光譜顯微實驗站對恐龍胚胎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其奈米級生理構造與複雜有機物質膠原蛋白,首先創立「恐龍胚胎學」,並於 2012 年十月以「Embryology of Early Jurassic dinosaur from China with evidence of preserved organic remains」(發現全球最古老恐龍胚胎骨床含有機殘留物)為題投稿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並於 2013 年四月十一日認可刊登(2013 年四月十一日出版;Volume 496 Number 7444),並成為封面專題報導。

 包括黃大一(Timothy D. Huang)在內,台灣共有五名學者列名十二位研究成果發表人,包括了中央大學張榮森(RongSeng Chang)教授、成功大學謝達斌(DarBin Shieh)教授與彭信榮(ShinRung Peng)博士,以及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江正誠(ChengCheng Chiang)先生等。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多位台灣學者獲得此一殊榮。而這是黃大一的第二篇登上《Nature》的研究成果。(第一篇是在 2004 年九月九日出版的《Nature》 Volume 431 的「Palaeontology: Parental care in an ornithischian dinosaur」,一篇鸚鵡嘴龍化石保育行為相關研究)

 至於台灣以外的列名人士,包括了領銜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物系 Robert R. Reisz 院士外,還有德國波昂大學 Koen Stein 博士、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 Aaron LeBlanc 博士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Corwin Sullivan 教授,與澳州 James Cook 大學 Eric Roberts 博士;以及中國方面的兩位,包括了雲南楚雄州博物館鍾仕民(Shiming Zhong)館長與雲南祿豐縣博物館資深發掘專家陽傳偉(Chuanwei Yang)先生。

 這對於黃大一來說,個人一個意外的發現,最後可以變成一個大型跨國研究專案,而且讓台灣五位學者參與發表論文並刊登於國際頂尖學刊《Nature》,他覺得真的是非常的欣喜;自身雖然不敢居功,但能在目前台灣整體經濟走低、民心不振的情況下,從其所在的位置對台灣學界所作出的一個貢獻。對於其本身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身分來說,或許他真的已經完成了父親遺書中期許他成為「像鋁一樣有用的人材」的心願。(編按:黃大一父親齒科醫師黃溫恭,於 1953 年被蔣介石批示更改原擬之十五年徒刑成死刑,旋即槍斃,至 2011 年才由總統馬英九代表政府返還扣留了五十八年的五封遺書與頒發回復名譽證書。)

 接下來這個專案還會繼續對於世界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和相關科古生物研課題發展下去,但面對的問題就是經費的來源。在此之前,曾由張榮森教授與黃大一向政府籌募並受到國科會批准短期經費一百餘萬,而整個團隊成員在專案初期階段都設法自行負責經費,讓這個專案整體實質開銷達 2500 萬的成本降到最低,但若要繼續研究,就沒有辦法再如法炮製。

 黃大一預估在未來三年內還會有幾篇後續研究成果的相關論文得以登上《Nature》、《Science》等期刊,他相信投資這些專案研究的經費,對於提昇台灣科研水準與國際聲譽將是十分具有正面意義與價值,也不至於被其他國家挖角與搶先。黃大一希望這個研究專案目前的成果,能夠獲得企業與社會各界的重視,進而對將來的後續研究投以關注與挹注(有意者可參閱「募集『國際兩岸聯合研究雲南早期恐龍胚胎及祿豐動物群合作計劃』」),而不是靠著「九袋長老」黃大一他本人厚著臉皮、硬著頭皮到處去募款,這樣才能加速讓整個研究專案的豐碩成果呈現在世人眼前。

 看到當年在中文資訊領域發表多篇專論,以大量文字與資策會過招辯論而顯得十分桀驁不馴的黃大一,雖然光陰帶走了二十幾年前的瀟灑與丰采,但他依然在其生命中掀起「意外的旅程」,並有豐碩的成果。面對這樣多采多姿的人生歷程,其實我個人是十分欽羨的。

 黃大一已然走出白色恐怖家屬的悲情,並以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達成其父親的遺願,讓我深深的感到敬佩。什麼時候這個專案會有更豐碩的成果出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向來不按牌理出牌的黃大一,總能帶來意外與驚喜,這是絕對肯定會發生的事!

原文轉載自【2013-04-16/老地方冰果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