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2011-10-19 旺報 【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 雙聯學位只收菁英學生,必須承受跨國雙學位壓力、課業及英語都要夠好才讀得下去,因此就算堪稱成功的範例,每年招生名額也僅個位數。
自從《陸生三法》實施以來,不少人提議與對岸合辦「雙聯學位」;雖然目前囿於現狀,沒有任何一所校院真正「達陣」,但已為雙聯學位打響名號。
雙聯學位實施模式多元
何謂雙聯學位?一般而言,兩所大學(通常指跨國)的「校、院、系」任何一級行政體系,凡簽有合作協定者,學生可跨校各修一半學分,畢業時即可獲得雙方學位。目前實施模式多元,有的是在同一階段,例如學士階段跨國修習2年課程(2+2),畢業後就可獲得2個學士,即學士雙聯;碩士雙聯是「1+1」,博士雙聯是「2+2」。也有「學士+碩士」的學碩雙聯,即學士階段在A校,碩士階段在B校,畢業後同時獲得A校學士和B校碩士學位。
雙聯學位對台灣學校並不是新事物。2004年教育部頒布《國內大學校院與國外大專校院辦理雙聯學制實施要點》,規定辦理雙聯學位的國外學校必須是「當地有關權責機關或專業團體認可、並經駐外單位查證屬實」的大專校院;且修習雙聯學位的學生在國內修業年限逾半且成績及格、赴對方學校修習剩下學分且成績及格,並符合雙方畢業規定後,才能獲得雙聯學位。
至2010年,據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侯永琪、蔡小婷統計,國內44校和國外109校合開雙聯學位,運作得較為成熟的有1+2+1學士(中央大學-紐約大學理工學院)、2+2學士(新竹交大電機學院不分系菁英班-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1+1碩士(中山大學亞太營運管理EMBA雙聯學程-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院)和3+2學碩士(新竹清大-瑞典林雪平大學)及博士雙聯(台灣海洋大學-法國里爾大學)等模式。此外也有多所大學與美國天普大學合作3+2學碩士。
雙聯學位好處很多。首先是手續簡便,文件往返有「校內窗口」專案處理,省去自己找學校或國外書信繁複往來;其次因為是姐妹校,校譽、公信力、辦學品質比較有保障;第三,出國修業可拓寬視野、精進課業並增加異國人脈,享有留學的優點又沒有留學的風險;最後,畢業時可同時拿到兩個學位,為文憑加值。
好處雖多執行難度極高
既然雙聯學位這麼「好康」,為何並未廣泛實施?最主要原因是跨國雙聯學位涉及學位授予,難度極高;等於將兩個簽有合作協定、分屬兩校的個別科系(或全校全部科系)視為一體,兩者的所有學分互相承認,合作層面非常深入,雙方師資、學生素質、教材、教學和課程等都必須反覆推敲,因此合作校系一定要十分信任對方。通常能夠成功簽約的大學院校都有長久、密切的姊妹校關係,且簽約之後還得持續處理師資、學生、教學和課程等適應問題。
此外,雙聯學位只收菁英學生,因為能承受跨國修讀雙學位的學生必須夠優秀、抗壓力夠強、課業成績及英語能力都要夠好才讀得下去。
雙聯學位還涉及「錢從哪裡來」的問題。例如北歐國家高等教育普遍免費,包括雙聯學位生;但其他國家雙聯學位生就沒有這種利多,頂多打個折扣,且獎助學金也要由雙方校系坐下來談,因此都會影響學生就讀意願。
雙聯學位也涉及課程銜接問題。有些學校雙聯學位機制比較成熟,會事先要求對方學生繳申請表時一併選課,因此要慎重考慮學習的延續性。
只收優秀生抗壓力才夠
最後是畢業論文撰寫問題。「正宗」的研究生雙聯學位,應由兩校教授共同指導學位論文,這樣的「雙聯」才有意義;但目前仍有雙聯學位生的畢業論文回母校撰寫,浪費了師從對校教授的機會。
上述都是跨國雙聯學位的難處,因此真正成功的雙聯學位生人數不可能太多。一位國立大學國際長便表示,雙聯學位的概念大家都懂,但真正成功的不多,連美國、日本都少見,只有歐洲比較成體系。他表示「雙聯學位是『簽約不難,繼續推動下去才難』!」有許多學校早已和外國學校簽約,但一直沒有付諸實踐;就算堪稱成功者,每年招生名額也僅個位數。原文轉載自【2011-10-19/旺報/B4版/教育周報/教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