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英國、中國大陸、台灣的四位學者,費時八年整理大英圖書館中珍藏的七百四十八幅「中國外銷畫」,並加以考證、出版,新書將於月底運至台灣。作者之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王次澄說,這是「美術史外的美術,文字記載外的歷史」。

 從十八世紀至廿世紀初,西方國家到中國擴展市場,當時出現一種「中西合壁」的繪畫技巧,內容有中國風土人情、山川景物、生產勞役,稱作「洋畫」、「中國外銷畫」或「中國貿易畫」。

 王次澄表示,這些畫在兩岸很少見,只有香港、澳門有些私人收藏。從藝術層面而言,它們比不上傳統的水墨畫;但就文化交流面來看,這些畫代表了十八、十九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還有廣州、北京兩大城市的社會文化和生活。

 大英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中文系合作出版的《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共分八卷、兩千零九十五頁、一百萬字中英解說。內容包括廣州港和廣州府城、廣州街市百業、佛山手工製造業作坊、刑罰等十五類組畫。

 王次澄說,書中最有價值的是一七六○年的廣州港和廣州府城長卷,畫中的實景從珠江上至下游,長達八十九公里,被譽為「廣州的清明上河圖」。清朝深受鴉片所害,書中特別有一組圖描繪某個富人染上鴉片後散盡家財、淪落行乞的警世故事。

 此外,書中有不少中國工匠作業圖。王次澄指出,工匠工作時衣著不整齊,當時中國畫家多認為「衣衫不整」畫出來「有損國體」,但外國人非常喜歡這類圖,還清楚畫出江西省景德鎮製造瓷器的步驟,很可能是為了蒐集商業情報。

原文轉載自【2011-10-22/聯合報/A16版/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