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李宗祐/台北報導】

  十八世紀到廿世紀初中國畫師因應市場需求,結合西方畫技「寫實」中國風土民情和山川景物,銷售到國外,成為「中國外銷畫」,如今看來這些外銷畫反應了清代的庶民生活和經濟。兩岸與英國學者合作「以圖證史」,歷時八年編撰完成《大英圖畫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十月底在台灣發行。

  由國科會補助,參與這項跨國合作計畫的中央大學中文系授王次澄表示,《大英圖畫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收錄的七四八幅清代外銷畫,從未公開展示過。清代外銷畫流傳西方雖已超過兩百年,但因藝術價值不高,一直未被重視,不過卻因紀錄了清代廣州、北京社會與民間生活百態,如今成為珍貴的圖畫文獻。

  《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內容超過兩千頁、高達一百多萬字,收錄的畫作中以《廣州港和廣州府城畫》長卷最受矚目。這幅畫原本由英皇佐治三世收藏,原畫長達九二○公分、高七四公分,是英國商人僱用中國畫家為紀念他在廣州經商而作,描繪珠江沿岸大小碼頭、宗教和中西建築兩百多棟、船舶四百多艘,畫中人物更超過六百人,生動而真實地再呈現二五○年前廣州貿易口岸的繁榮景象,被喻為「廣州的清明上河圖」。

  王次澄表示,大英圖書館珍藏的清代外銷畫,很多內容在現代社會都已消失,史料文字記載也很少,這部書以圖證史、以文釋圖,正好可以填補中國清代社會文化史與美術史的空白。例如景德鎮作坊畫組為例,總共有五十幅,詳細描繪清代製作磁器的每個步驟,曾有學者懷疑作坊畫是西方人蒐集中國工業發展的情報畫。

  這部書由王次澄與大英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吳芳思、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文系主任盧慶濱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宋家鈺合作完成。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形容,《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是四人嘔心瀝血之作,因王次澄在付梓之前因過度勞累而大病一場,宋家鈺更因在廣州和北京往返奔波、尋找適合的出版社發行,最後積勞成疾,肝病過世。

原文轉載自【2011-10-22/中國時報/A12版/文化新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