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台灣醒報記者陳思翰台北報導】從太空中也能觀測到海嘯波動?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今天在記者會上發表「太空浮標」,它能在海嘯發生後,直擊海嘯生成位置。中央大學水文研究所教授吳祚任也說,運用該研究,就不用依靠水上不穩定的浮標,能獲得更準確的海嘯數據。

 今年311日本大地震、海嘯震驚全世界,劉正彥研究團隊發現,地震發生7分鐘後,距離地表350公里的「太空電離層」同樣產生劇烈變化引發「太空海嘯」,證實地表與太空有「同震效應」。劉正彥在現場「拍手」示範說,如果拍的聲音夠大,太空就能感受到。

 研究團隊是如何做到的呢?劉正彥根據日本、台灣1千多個地面GPS觀測站及太空中11個GPS資料,分析太空中受地面地震而跳動的發生時間、空間位置,並運用物理學家的方式,計算出地表震動最劇烈之處,找到震動的源頭。

 吳祚任也說,以往地震都依賴易損壞的「浮標」來觀測,但因為國與國的海域界線,就無法在每片海上密集的擺上浮標。有了「太空浮標」後,科學家就可更準確預測海嘯發生的相關數據,甚至在家中就可觀測。

 除劉教授的研究,吳祚任也發表他的「海嘯數值模式」,他表示,此模式不僅能同時模擬大小不同尺度的海嘯,至數以百公里的海嘯初始波源、小至數公尺的海岸淹溢情形,都能計算出來。他也說,此模式已成功用在如2004南亞海嘯、2011日本海嘯等許多大規模海嘯事件,並印證出很高的準確性。

原文轉載自【2011-09-09/台灣醒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