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新聞

【陳文芬/台北報導】

 鑑於傳統詩刊的式微,新興媒介電腦網路興起,詩人與詩作的流動性等特質,中央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台灣詩學季刊社,於昨天(四日)舉辦「新世代詩人會談」而台灣詩學季刊製作專號「新世代詩人大展」也一併在端午節前發表。

 研討會場耕莘文教院舉辦「第一屆耕莘網路文學獎頒獎」,昨天也頒出散文小品、現代新詩兩類,得獎者有金筆獎李詠青、陳國瑛等廿六名。

 中央大學教授李瑞騰指出,這一次台灣詩學季刊以比較大的動作,全面清理詩壇新世代,專號「新世代詩人大展」,展出五十九位一九六五年以後出生的新世代詩人作品,並有詩人簡介及詩觀,對廿一世紀九0年代台灣詩史建構,應大有助益。

 不過,這個「普查」動作,雖有主編白靈從網路上下手,發佈尋找「典藏詩壇新勢力」新聞徵稿,再配合各版本文學選、文學獎得主資料,準確性已經相當高了,李瑞騰估計,還有近三成詩人作品沒有收進來。

 昨天,李瑞騰、顏瑞芳、鄭慧如、須文蔚、林于弘等五位學者發表論文、經營網路詩聞名詩壇的須文蔚,以七0年代以後出生,九0年代登上台灣現代詩舞台的新世代詩人,詩作發表在商業出版市場挫敗,轉而在網路發表,形成公共傳播的環境現況做分析。

 須文蔚指出,新世代詩人籌組詩社,明顯少見提出旗幟鮮明的主張,八0年代較具規模的「曼陀羅」詩社、九0年代的「雙子星」都比較柔性包容,製作專號,跨校際的「植物園現代詩社」結合南北十餘所大專院校,平均年齡十八歲的四十多位詩人,甚至有意和現代詩壇的爭論劃清界線,要培育純粹性的詩創作,然而新生代社群不迷戀組織的特色,也使該季刊做了四期,就變做一年一期,最後無疾而終。

 而教育網路上,中山大學「山抹微雲藝文專業站」、海洋大學「田寮別業」、政大「貓空行館」,都有現代詩專板討論區,且受歡迎,發跡校園BBS站的「晨曦詩刊」曾有成立五個月內,累積千首詩創作,發表詩人多達五十多位,目前已出版六本詩刊記錄。

 網路免費服務的風氣,加上寄送電子報效率高,成本低,結合中、新生代一起編選的「每日一詩」電子報,在「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經營三年,已有超過一萬名以上讀者,是已具相當規模的文學媒體。

 須文蔚指出,平面出版的市場失靈,詩人作品的第一次出版機會,十分珍貴,過去文化建設基金會曾設「第一本詩集」補助,此一概念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業務移轉,不復存在,非常可惜。

 而網路媒體雖然是新世代詩人的出路,這個文學傳播的公共特質,卻有「大量贈送出去,不收錢」特性,政府能否正視文學媒體存續,給予協助,是可以思考的,而如何從網路轉進平面,共謀文學環境的調整,也令人期待。

原文轉載自【2000-06-05/中國時報/文化藝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