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研究原動力 諾貝爾得主漢煦教授演講

焦點新聞

2010.11.03 文/陳如枝、朱韻璇
media photo 2005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特奧多爾•漢煦 (Theodor W. Hänsch)教授蒞臨中大,受到師生熱烈歡迎。陳如枝攝

 2005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特奧多爾•漢煦 (Theodor W. Hänsch)教授應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之邀請,三日上午蒞臨中央大學演講,並為大師座椅揭牌。漢煦教授以發展雷射「光頻梳技術」聞名於世。他勉勵青年學子團隊合作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略個人研究的重要性,好奇心是研究的原動力。
 
 漢煦教授一行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葉永烜、理學院院長李正中和資電學院院長綦振瀛等人陪同下,拜會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隨後,再步行到地球學院附近的「諾貝爾之椅」揭牌,漢煦教授對大學校園有一張自己的專屬座椅深感驚喜,除親切地與師生合影之外,還拿出隨身攜帶的相機,將座位牌文字拍下,留下美好回憶。

 漢煦教授以「光頻梳技術可以為我們做什麼?」為題在中大秉文堂發表演說,吸引爆滿的聽眾。他從雷射的發展起源談起,並以物理著名的機械「蛇擺」演示實驗,闡釋如何利用雷射拍頻來製作鎖模雷射,以產生飛秒脈衝雷射,到如何完成雷射光頻梳,深入淺出,娓娓道來道來,為何走上雷射精密光譜測量研究之路。
 
 他引用198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奬Arthur L. Schawlow的名言,「量了頻率,其他物理量就可以不要量了」,促使他專注在頻率測量上,進而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光頻梳技術」 (Optical Frequency Comb Technique) ,精準度可達小數點後十五位,為史無前例。
 
 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李正中表示,漢煦教授對雷射光頻梳對光譜的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原子或分子內超精細的能階結構。同時經由光頻梳技術,可對極寬廣色域範圍(THz~XUV)的各式光源進行精準的頻率測量,亦可應用在研究物理常數是否不隨時間變化,及建立極為精準的時鐘並改進GPS的技術。對於全球衛星定位、精確驗證物理定律、以及深入了解自然和宇宙的運行變化有深遠的貢獻,甚至可以從事尋找外太空類似地球行星的研究。

 漢煦教授演講最後談到愛因斯坦,提醒人們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的定義。同時秀出一張有趣的漫晝,小雞因為好奇,可以任意走動覓食,老母雞則可能侷限在雞籠,有挨餓之虞,「好奇心是研究的不二法門」。
 
 漢煦教授目前是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大學實驗物理學和雷射光譜學教授。他在德國海德堡獲得博士學位後,1972年到1986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任教,蘋果電腦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Paul Jobs)正是他的學生;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卡爾.埃德溫.威曼(Carl E. Wieman)也出自其門下,師徒同為諾貝爾獎得主傳為佳話。

media photo 漢煦教授拿出隨身攜帶的相機,將座位牌拍下,留下美好記憶。陳如枝攝 media photo 漢煦教授演講會後,中大校長蔣偉寧也提問。陳如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