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奢侈的愛人分手 重探人與自然的關係

焦點新聞

2010.11.05 秘書室新聞組
高希均今(六)日在中央大學「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主題演講指出,「節能」要極大化,「利潤」只能「合理化」。一位西方環保領袖說過:「向奢侈的生活告別,正如向愛人告別一樣地痛苦。」高希均說,「如果是向一位愛奢侈的愛人分手,可能是一種解脫,不是痛苦。」

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能源日益枯竭的局勢,節能減碳、永續發展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焦點。為探討此一關乎地球存亡、人類命運的新時代課題,以地球科學起家且正號召「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的中央大學,今明(6、7)兩天在中央大學以「綠色啟動:重探人與自然關係」為主題,與大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召開「第五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由兩岸三地學者發表了六十五篇論文。

李誠提出「第七倫」 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央大學綠色啟動召集人、副校長李誠表示,當我們發現一天之內下完了一年的雨量,極端氣候屢破紀錄,科技卻顯得束手無策,回過頭來,才發現應該要從人文社會的角度來思考環境問題的原點。中華民族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李國鼎先生則提出「第六倫」:群己關係,李誠則在開幕式中提出「第七倫」:人與自然關係,來思考人類的未來。

李誠說,中央大學和中文大學已經簽訂了「綠色大學聯盟」,也邀請南京大學共同加入,要從大學教育做起,共同來培育綠色的領導人才與公民。李誠說,綠色人文是綠色科技、經濟的根本,「人文可以彌補科技的不足,科技永遠不能彌補人文的空缺」,他舉例,「若剛開幕的花博館沒有了人文,將會是一個機器怪物的展示場」。

中央大學在今年初正式開啟「綠色啟動」計畫,將以綠色教學、綠色研究、綠色生活、綠色服務,從學術研究、教學和生活面,來盡到一所大學的綠色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馮通表示,本週一在香港有「climate dialogue(氣候對話)」、昨天則有「C 40」來自全球40城市談低碳經濟,環境相關議題的確是學界和政界最關注的焦點。他對於過去冬天攝氏15度左右穿棉襖上學的記憶回味不已,但是「香港的夏天越來越長,冬天快要沒有了」,科學家甚至預測十年後香港將沒有冬天。馮通也談到,香港政府近年在幾次嚴重的颱風肆虐後,特別注意斜坡的維護,也設定了十年後減碳的標準。他提到「消費主義為潮流的社會,是否能夠支援社會的發展?」今年五月,中文大學等八所大學簽訂「可持續校園聯盟」,共同把環境、節能減碳引入大學的研究教學現場,希望能為人類前途找到出路。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衛友賢說,人文在學界有不對勁的氣氛,直到科技無法解決了,才想到人文,好像人文是正餐之外的甜點,他認為是台灣對「研究型大學」的重視之故,對學術研究工作的價值觀影響很大。全世界公認的首座「研究型大學」是德國的大學,強調的精神是「大學是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大學要提供良好作研究的環境。而不僅是要做科學、科技的研究。真正的研究型大學,非常重視人文」。

高希均:節能減碳「從自己做起」

開幕式結束前,中大副校長李誠贈送「羅漢松」植栽給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馮通和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興無,不僅因為羅漢松終年常綠,風姿樸雅。在台灣原住民達悟族人的傳統規範中,胸徑達50公分以上的蘭嶼羅漢松,才會取材來製造十人大船的「舵架」,絕不砍伐未達此標準的小樹。從羅漢松身上,可以看到台灣原住民對於「生態環境保育」、「資源永續利用」的重視,也是綠色啟動的最佳代言。    
 
主題演講人高希均教授說,本研討會不僅是台灣、大陸、香港三地的整合,更是學問方向理念的整合。在開幕式中,中央大學贈送羅漢松、南京大學贈送東晉竹林七賢的拓印,吸引了與會人士的目光,引發了情緒的波動,「顯出了人文、田園、浪漫之美,也顯見人文、文學能夠深深打動人心」。

高希均特別呼應此人文,其專題演講以「從一根扁擔、一份入學證、一個夢想 構建新GNP(Green Neat Place)」,從「一」來理解人類命運。他說,過去的經濟是「一畝地」開始的,農夫靠天吃飯;接著是「一根扁擔」,工人靠體力吃飯;一間間工廠」,藍領階級出現;「一家家公司」,白領階級出現;「一項項專業」,「知識工作者」出現;「一本書:《寧靜的春天》」出版後,環保意識出現。「一次哥本哈根會議」,綠領階級興起。

他說,「綠領」(Green Collar)工作性質包括了低技能與高技能的;薪資低與薪資高的。多數工作屬於中等技術,不一定需要大學文憑;經過短期訓練即可轉業,也能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綠領工作,不易外包或被進口取代如屋頂裝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地點等等。

高希均表示,在節能減碳的實踐上,富國(人)不屑窮國(人)的窮酸,窮國(人)厭惡富國(人)的浪費。怎麼辦?高希均提出解決之方:「富國改變生活方式,窮國改善生活方式」。雖然「向奢侈的生活告別,正如向愛人告別一樣地痛苦。」但是,高希均強調「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從自己做起』」,他以林徽音之子、大陸「自然之友」梁從誡為例,出門永遠自備環保筷,在餐館用餐都交代侍者不必為他換盤子。馬英九總統,要求辦公室夏天溫度控制在26度,盡量降低碳排放。

高希均說,節能減碳必須從「一個人」做起,再到「一個社區」、「一個經濟體」、「一個地球」。他創造了名詞「G3」,G代表了GREEN,G3代表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大陸南京大學三所「綠色大學聯盟」學術社區的成形。
 
李誠則指出,近年各國面對三大難題,首先是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高失業率,歐巴馬為此而失去其國會主導權,其次是因經濟全球化所帶來所得分配的惡化問題,以及因全球高唱高經濟成長,高消費所帶來的地球暖化,氣候變遷,以及對地球生存的危害。三個問題彼此之間息息相關。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人文社會的改變來著手,李誠強調「人文可以彌補科技的不足,科技永遠不能彌補人文的空缺」。
 
本次論壇,由中大副校長李誠召集文學院、管理學院、客家學院、地球科學院等學術單位共同策畫,邀請兩岸三地人文、自然領域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從不同角度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

負責執行本計畫的中央大學中文系表示,本屆論壇研討內容包括:人文與自然、地球環境的變遷、綠色經濟、環境正義等議題。學者們提交的論文不但從文學、史學、哲學視野探討人與自然關係,也針對近年天然災害與環境開發個案,探討地球環境變遷的人為造成原因,以及自然災害與災後重建所涉及的「族群不平等」問題。此外,學者也從經濟學角度探討綠色金融、綠色會計等新興學術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