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環境教育 中大與縣府帶頭啟動

焦點新聞

2010.12.29 秘書室新聞組
media photo 中大校長蔣偉寧與桃園縣長吳志揚帶頭,落實環境教育。陳如枝攝

 「環境教育法」於今年立法通過,預計明年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正式上路。以發展「綠色大學」自許的中央大學,為對國內環境教育盡一份心力,十二月廿八日研發處特邀請中大校長蔣偉寧、環保署長沈世宏、桃園縣長吳志揚、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以及校內十多位專家學者展開論壇。從教育價值觀改變、珍惜在地資源、與世界連結等多方建言。同時為中大的「環境教育中心」催生。

台灣 第六個通過環境教育法國家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葉俊宏處長指出,台灣是繼美國、日本…之後,第六個通過「環境教育法」的國家。台灣推動環保三十年,最成功的環境教育就是資源回收,成為許多國家取經的對象。政府預計明年成立「環境資源部」,在環境能源上作跨部會整合。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永續發展一直是中大發展主軸,去年發起「綠色啟動」計畫,從教學、研究、校園和服務等全面落實綠色概念,已有成效。新年度中大五年五佰億計畫,整合環境與能源更是發展重點。桃園縣明年一月一日將升格為準直轄市,他期許結合校內環境教育資源,與桃園縣政府共同合作,成為全國環境教育之典範。

 桃園縣長吳志揚說,環境教育法有多項具體執行重點,包括中央與地方成立審議會、設置環境教育基金、人員與機構認證、公務員環境教育講習,以及違反規定強制講習等。中央大學一直是桃園縣政府的重要智庫,期許未來能攜手合作,率先響應政府法令推動。

中大 環境教育資源豐沛 

 「對的政策,是對環境友善;但錯的政策,則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環工所曾迪華教授的說,他建議政策的擬定和推動時,應多傾聽各方聲音。他和大氣系林能暉教授不約而同主張,「在地資源」的重要性,像桃園縣擁有珍貴的海地溼地、陂塘文化,都是最好的環境教育題材。

 地科學院王乾盈院長說,教育乃百年大計,課程綱要需明確界定,包括全球暖化、環境保護、能源短缺和環境減災等四大主題,因為每個主題涉及範圍很廣,最好有清楚的版本,才能落實環境教育。

 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中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呂理徳表示,中壢從1990年爆發的垃圾大戰,街頭巷尾堆滿垃圾;廿年後,國人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可減至0.56公斤以下,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顯見台灣環境教育之成功。大學是教育最重要場域,應發揮帶頭作用,引導價值觀改變,落實環境倫理、企業責任。

 哲研所蕭振邦所長則提出「環境德育」觀念。他認為,講環境倫理,其實就在考驗人的品德。面對環境變遷大尺度的改變,他建議可從兩個向度去思考,一是人的自處之道,二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當中會面臨許多衝突,需要不斷自省和道德承擔。

 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長張演祺說,荒野推動國內環境教育已有十多年經驗,培育許多種子教師,前往第一線服務,可以成為縣府和大學合作的最佳夥伴。荒野志工、國中教書的饒夢曄老師說,自然科學的教學負荷重,環境教育只能透過課餘時間,鼓勵學生參與,因此如何設計吸引學生的教案很重要。

 環保署長沈世宏會後總結。他說,環保教育涉及知識、態度和行為三個層面,很高興在法令推動之前,得到許多寶貴意見,包括教材分齡、在地資源可貴、與國際連結、價值觀推動等,未來將廣納建言,凝聚共識,以利政策推動。

文/秘書室新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