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 從飲食中發現文學

焦點新聞

2007.10.04 秘書室新聞組

 由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的「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十月五日、六日兩天在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國際會議廳舉行,共有十六篇論文發表,大會邀請李瑞騰、楊牧、Nicholas Koss(康士林)、陳萬益、曾永義、柯慶明、楊祖漢擔任各場主持人。

 發表的論文依序為:梁秉鈞〈香港飲食與文化身份研究〉、廖炳惠〈吃的後殖民:南非篇〉、夏惠汶〈邁向後現代的餐飲教育--以開平餐飲為例〉、鄭印君〈大使閣下的料理人:料理敘事與飲食知覺展演〉、洪珊慧〈性別、政治、權力與食物的交纏-析論李昂飲食小說的隱喻符碼〉、陳素貞〈天下無正味─蘇軾的老饕美學〉、陳平原〈長向文人供炒栗──作為文學、文化與政治的「飲食」〉、夏曉虹〈晚清的西洋食譜〉、呂文翠〈「哈士螞」與洋場胡姬-從飲食談起:晚清上海冶遊文學中的「胡寶玉」主題學研究〉、朱嘉雯〈糖蒸酥酪•玫瑰清露──賈寶玉的感官世界〉、邱貴芬〈蘭嶼飛魚山海大宴:夏曼.藍波安文字裡的原住民飲食文化〉、王潤華〈南洋魔幻的吃魚文化:生魚與魚生〉、池上貞子〈耽食耽美的文學: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與谷崎潤一郎《美食俱樂部》〉、林水福〈村上春樹與飲食〉、橫路啟子〈日本飲食文化中的臺灣-以名古屋的臺灣拉麵為例〉、葉振富〈逯耀東的飲食話語〉;由李有成、張小虹、廖炳惠、李根芳、邱貴芬、康來新、梅家玲、張靄珠、王力堅、劉廣定、劉亮雅、陳鵬翔、林水福、陳明姿、邱若山、何寄澎分別擔任特約討論人。

 負責策畫、執行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葉振富說,這是文學主題學的研究:「當文學逐漸淡出了生活,有人在飲食裡重新發現了文學。文學裡的美食總是帶著懷舊況味,令人沈思,令人咀嚼再三。大概美食屬於記憶,曾經嚐過的美好食物,保存在記憶裡徘徊,回味。」

 其實中國文學自古即不乏飲食書寫,許多前人精采地品味過飲食,光是明清就包括劉伯溫、陸容、陸樹聲、徐渭、屠隆、張大復、謝肇淛、袁宏道、王思任、文震亨、張岱、許次忬、徐樹丕、傅山、周亮工、蒲松齡、鈕琇、紀曉嵐、俞蛟、諸聯、梁章鉅、陳徽言、林紓……

 主辦單位為這次的研討會,特別規畫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筵宴「文學宴」,邀請飲食文化專家焦桐設計食單,菜色包括:白居易蕨菜、陸羽蔥香餅、文思豆腐、張愛玲鍋巴蝦仁、左宗棠雞、李笠翁君子蘿蔔、李鴻章雜碎、鄭板橋朝天鍋、東坡肉、陸游齋麵、袁枚桂花蓮藕、何崇岳寶島香蕉,並挑選了三款優質葡萄酒搭配食物。每一道菜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充滿了文學的滋味。

 葉振富去年(2006)曾為臺北文學獎「作家之夜」設計一套文學宴,這場筵宴以當代臺灣作家的拿手菜為經,以各大菜系乃至外國料理為緯,彰顯臺北市的多元文化美感,和族群融合的氣度。

 自先秦起,古代文人即有以詩文會友的宴飲,形式巧妙各異,諸如張華的「園林宴」、劉伶的「竹林宴」、蘇頲的「月光宴」、白居易的「洛濱宴」、歐陽修的「醉翁亭宴」……皆是膾炙人口的故事。

 葉振富表示:這次為「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設計的文學宴,意不在飽足,毋寧更是一場文化活動,帶著積極的審美意義。飲食往往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乃至觸覺一起進行的審美活動,這些感官經過斟酌權衡,彼此分工又互相合作,共同達成整體感受。布里亞.薩瓦蘭(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早就說:「牲畜吃飼料,人吃飯,只有聰明人才懂得進餐的藝術(Beasts feed; man eats; the man of intellect alone knows how to eat.)」;他甚至斷言,「國家的命運取決於人民吃什麼樣的食物(The fate of nations hangs upon their choice of food.)」。食物影響吾人的性格、意志、勇氣、想像力和一切能力,殆無疑義。我堅信,在乎肚子的人,才會在乎別的事情。

資料來源: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