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講座 黃貞翰談影像解析度與成像視野間的競爭

焦點新聞

2022.06.07 文/校園實習記者李心榆
media photo 107週年校慶講座最終場邀請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翰擔任主講人。圖/黃貞翰提供。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地的醫療資源逐漸耗盡,如何有效運用現有資源解決困境是許多人關注的議題。中央大學107週年校慶講座第四場邀請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翰,以「影像解析度與成像視野間的競爭」為題,分享如何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建立整合系統去提升現有的醫療資源,帶領師生以跨領域的方式從困境中尋找可能。
 
黃貞翰教授主要投入的研究項目有三大方向,一是針對健康照護與疾病檢測方面發展新型態的快速檢測方法與可攜式系統開發,二是以物理光學之基礎研發特殊顯微影像系統於生醫量測等應用,三是將機械學習應用在光學重建和醫療影像分析。黃教授在中央大學近年來的相關研究結果已獲得三次科技部未來科技獎與四次國家新創獎,也於2018年研發出可攜式過敏檢測裝置,不僅獲得國際矚目,更在醫療領域幫助許多人。
 
尋找合適系統 解決現有問題
 
以人體眼球成像原理舉例,黃貞翰教授引出以傳統光學方式難以同時獲得大範圍又高倍率的影像問題,並說明如何以傅立葉疊成的影像重建方式去突破傳統光學成像的限制,調變光角度來獲得各區域的空間角頻率資訊。每次調整光的角度便可以獲得多筆有重疊的空間角頻率訊號,最後得到大視野範圍且高解析度的成像結果,解決影像解析度與成像視野的競爭現象。黃教授也提到,他所做的研究並非是單純僅是建立與創造,而也會多去利用透過整合現有的理論與系統去解決問題。
 
大學教育 無法與現實接軌?
 
「常常有人說大學教育沒辦法接軌業界,其實不然。」黃貞翰老師認為,大學教育中知識仍然是重要的,學校所教授的基礎理論知識不論是在研究方面或是業界,都可以協助解決大面向的問題。而且學校提供學生機會涉獵不同領域,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學習,當融會貫通的能力逐漸提升後,就能夠將專業的知識理論融合於實際應用之面向。
 
大學教育的精隨 學習「如何學習」
 
除了跨領域知識統合,黃貞翰教授強調,學校教的事情其實就是如何去學習。「由於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臺灣的學生對於陌生領域會有所顧慮。」他分享了對於國內外學生的看法,認為國內學生傾向把未知的領域視為不能觸碰的區塊,對於不是自己專業的領域就會退避三舍。相較於國外同學,因為從小就開始學習面對開放式問題,對於不熟悉的領域反而抱持勇於嘗試的態度。因此,教育成為影響學生擁有開放學習態度的關鍵。
 
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找拿手的事情做
 
談論到未來職涯發展,黃貞翰教授勉勵學子,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就更應該要多方嘗試,就算是尋找不到的情況下也能有機會把排斥的選項挑出來,此外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興趣的使然有時候是因為擁有相對的成就感。」即便對擅長的項目沒有特別喜好,也會因為做起來得心應手而逐漸獲得成就感,興趣也應運而生。
 
學習之路,黃貞翰教授強調,不要單打獨鬥默默地做,尋求師長的協助十分重要。師長能夠給予意見與指引,同學得到即時的回饋後可避免走冤枉路,此外積極學習的精神與並保有熱忱可以讓同學們即便身處疫情時代,仍能突破重圍、持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