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神話之美-藝文中心《迷宮與蠟翼》

焦點新聞

2018.03.20 聯展文/校園記者林怡欣
media photo 開幕式導覽講座,由策展人涂維政及三位參展藝術家輪番向與會師生及民眾分享創作。廖千慧攝

 策展人涂維政去年十月於本校《關係博物館》個展後,試圖深入探討藝術參與當代社會的議題,帶領其北藝大門生-王言然、蔡尚孚、鄭裕林於中大舉辦聯展,以《迷宮與蠟翼》為題,將展示場域設計成迷宮般的隔間,以陶藝、木作動力裝置與版畫分別呈現小自個人家族,大至全球社會的觀察和反思。

開幕式和座談會聚集校內外師生與學者一同交流,本校藝術學研究所校友王聖閎以「刺」比喻本次聯展中的作品,藝術家們皆一致以物質性創作敘說當代的議題,而刺要「出竅」,必須增加在地論述和感覺語言,進而開拓創作廣度。

希臘神話中,擁有高超工藝的戴達洛斯,為國王米洛斯建造精細的迷宮,最終連自己和兒子也被困在裡面,為求逃脫,戴達洛斯製作兩雙蠟翼飛離迷宮,然而兒子卻不幸因飛太高而被太陽灼傷,故事結束於憾事,似乎反映創作的無濟於事,正和三位藝術家藉自身的創作技術,與龐大社會體制對抗的徒勞相呼應。

王言然以平均一小時完成一只手工陶杯的速度,與IKEA跨國機械生產鏈的效能形成對比。作品《生產力計畫》涵蓋數百個仿IKEA的手工陶器,在手創市集與買家互動,由觀眾自訂價格,比IKEA原價高就出售(大於台幣十六元),在被大量陶作物件包圍的展示空間裡,引發觀者注意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感受全球化產的統一性及手作的有機性間些微差異。

蔡尚孚在部分具有傳統廟宇儀式性氛圍的木作上,增加廢棄女模特兒的局部肢體,當觀眾靠近、乘坐作品時,將獲得親密的感官回饋,作品《兜風》邀請觀眾坐上腳踏車並悠閒地踩動踏板,除了享受模特耳雙手如初戀情人含蓄地擁抱外,鏡面的燈光則製造這對情侶正甜蜜「放閃」的效果。

鄭裕林從小於香港的印刷廠長大,印刷機、摺紙機等機械聲伴隨其童年,他參與家族的印刷事業,工廠匯集各式文化資訊,似一座城市文獻館。作品《天工開物.物換星移》由印刷工人的故事,帶出香港影視圈、政治文化圈等大眾議題,鄭裕林收集歷史影像後,與影印機械的影像交錯,讓觀眾置身印刷機規律運作的空間中品味香港。

《迷宮與蠟翼》王言然、蔡尚孚、鄭裕林三人聯展自3月13日至3月31日,免費參觀。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覽空間開放時間:周二到周六10:00至17:00。

media photo 藝術家王言然以手工製作IKEA造型的陶杯,試圖對抗全球化與機械時帶大量而單一的生產模式。廖千慧攝 media photo 座談會現場由策展人、參展藝術家與藝評家們一同討論策展脈絡、技藝手法和創作議題,互動熱絡。前排由左至右:與談人郭昭蘭、策展人涂維政、藝術家鄭裕林、蔡尚孚、王言然、與談人高俊宏、與談人王聖閎。圖/涂維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