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 如何寫出撼動人心的好故事

焦點新聞

2017.11.21 文/校園記者謝沛旻
media photo 王韻齡用採訪實例來傳達說故事的技巧。胡順凱攝

 在越演越烈的科技狂潮中,未來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面對這樣的危機,記者該如何自處 ? 中央大學新聞講座特別邀請到親子天下資深記者王韻齡,以寶貴的親身經歷,教你如何寫出好故事。

不放棄每個機會
「隨時保持好奇心,多去和各種人聊聊!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刻可能冒出一個對你有用的句子。」經常寫人物報導的王韻齡說,想要寫出撼動人心的好故事,最重要的祕訣就是「不放棄每個機會」。

她以曾經專訪數位政務委員唐鳳為例,當時王韻齡有幸跟訪了他一整天,從用餐的小細節上觀察,反而看出與正式約訪上的不同,在放鬆愉悅的氛圍下,呈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樣貌。也因為此次特別的採訪歷程,使她與唐鳳建立良好的互動,於此往後能比別人更快獲取第一手資訊。

人們都喜歡聽故事,無論是名家、藝人或是默默耕耘的小人物,記者要做的就是使他們與眾不同,活靈活現的躍然於紙上。人物故事往往最容易得到廣大的回響,也是新進記者容易入手、磨練技巧的好方法。

訪綱好壞 成敗攸關

除了鍥而不捨的精神力,一份好的訪綱也至關重要。許多記者會輕忽擬寫訪綱的重要性,然而這卻成敗攸關。在專訪知名演員吳慷仁前,王韻齡便開始想,該如何找出別的記者沒有思考過的角度,這是一種內化的過程,讓自己徹底融入受訪者的心理狀態,看到手邊的資料寫著吳慷仁曾做過四十幾份工作,她就開始想,是什麼這樣的家庭背景塑造出今日的堅忍內斂,背後必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靠著細膩的觀察打開了吳慷仁的心防,才有了後來刊登在《親子天下》,那立論不同以往、溫暖人心的人物故事。

主觀與客觀的拔河

此外,隨著直播等新型態的傳播模式誕生,傳統媒體逐漸面臨失衡的難題;手機及平板普遍化的結果,導致資訊支離破碎,如何善加統整,呈現出客觀、專業及真實的報導,更是記者該深思的課題。

王韻齡說:「每個人一定會有自己的主觀」,拿108年課綱計畫系列報導為例,為了平衡報導,她除了拜訪多位老師外,也聽取了許多政府官員的論點,從一開始質疑政府的資金分配是否倉促草率,到能同理國家政策施行的不易,其中的關鍵還是多元觀點、多方查證,唯有掌握最完整的資料才能釐清思維,避免過多的主觀意識影響報導的平衡。

AI寫不出的好故事
「趁著感動還在,動筆把它留在紙上」,記憶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模糊,王韻齡提醒,聽完一個個高潮迭起的故事或是精闢分析,即使需要消化與調適,仍不要忘了盡快將感動提筆記下來,那會是最好的呈現。比起AI,人與人的交流是有溫度的,你的企圖、你的同理、你的眼神經由訪談傳遞給受訪者,將別人的人生故事點滴濃縮成冊,成為不可磨滅的生命禮讚,那是身為記者最寶貴的體悟,也是事事強調大數據分析的人工智慧所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