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美歐亞非學者齊聚中大 分享先進國際參考電離層模式
2017國際參考電離層人才儲訓學校暨研討會11月6-17日在中央大學舉行,大會的共同主席太空所劉正彥教授開場致詞。劉天祺攝

2017 國際參考電離層(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簡稱IRI)人才儲訓學校與研討會11月6-17日在中央大學舉行,橫跨美歐亞非27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齊聚中央大學,分享中大參與福衛三號和七號之成果與貢獻,並向台灣領先的國際參考電離層模式取經。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之科學聯盟成員:國際太空研究委員會COSPAR,有鑑於中央大學在福衛三號和七號之成果與貢獻,特選定中大太空所舉辦國際參考電離層人才儲訓學校與研討會,中心議題主要為發展國際參考電離層即時模式。

大會共同主席、中央大學太空科學所劉正彥教授表示,IRI國際模式發展至今已50年,中大自1990年引進後,在這個領域已深耕長達27年,尤其在劉兆漢校長時期開始,在校內強化特高頻雷達,建置數位電離層探測儀,發展 GPS電離層總電子含量觀測,參與福衛一、三、五和七號計畫,建構模式研究電離層電子濃度結構和動力等,在國際已取得領先地位。

中大目前已開發三種全世界最先進的太空天氣模式,包括監測模式、現報模式和預報模式。其中現報模式,可報4小時內最新情形;預報模式可提供未來1-3天的電離層電子濃度天氣變化。在現今的世界中,人類非常倚賴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參考電離層(IRI)能否掌握精確,成為重要關鍵參考與技術。

此次11月6-10日之國際參考電離層人才儲訓學校,由來自美國、捷克、波蘭、日本、臺灣等國之11位國際知名學者專家擔任教師,共同指導來自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韓國、尼泊爾、中國、埃及、蘇丹、加拿大、波蘭、新加坡、南非、哈薩克等38位學員以及6位臺灣學員參與。

其後11月6-17日之國際參考電離層研討會,除原有之國內外教師和學員外,另有來自英國、德國、阿根廷、土耳其、奈及利亞、烏干達、衣索比亞、葡萄牙、俄國人員加入,共計27個國家86位學生和學者專家參與73篇論文發表。5天研討成果將投稿至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太空科學研究ASR)發表。

主辦單位另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貴賓們參訪本校特高頻雷達站和太遙中心,進行學術交流與推廣。同時亦讓中大21位大學部學生和38位研究生聆聽論文發表,藉由參與國際學校和國際研討會,拓展國際視野,與世界接軌。

NASA首席科學家DieterBilitza教授也參與這場盛會,並發表致詞。劉天祺攝
NASA首席科學家DieterBilitza教授也參與這場盛會,並發表致詞。劉天祺攝
國際電離層參考模式會議開幕式,講者與學生齊聚一堂,在太遙中心前進行大合影。劉天祺攝
國際電離層參考模式會議開幕式,講者與學生齊聚一堂,在太遙中心前進行大合影。劉天祺攝
瀏覽人次: 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