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太空天氣報你知 雙「中央」合作全球領先預報模式
中央氣象局與中央大學合作,提供更在地化資訊服務。照片左起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太空天氣重要推手劉兆漢院士、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葉天降、太空天氣重要推手李羅權院士。鄭凱倫攝

多數人以為太空中沒有天氣現象,然太陽的物理變化萬千,任何活動都可能對地球造成影響與威脅,小則造成廣播、通訊、定位和導航品質不良;大則引發電流供電系統故障造成大停電,其效應與民生經濟息息相關,是現代人必須去了解的。 上月底福衛五號冉冉升空,是台灣太空衛星一里程碑,其中承載著由太空科學研究所趙吉光教授團隊研製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可偵測電離層離子溫度、速度與電子密度,肩負太空天氣與地震前兆的科學研究與防災任務,提供在地化太空天氣資訊預測,涉及層面不僅於學術,且在民生、通訊、國防等方面皆有所助益。9月29日由中央氣象局與中央大學聯合成果記者會,對於目前太空天氣研究發展進行現況的完整說明。 關於太空天氣研究的肇始,前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院士以故事開頭,說明太空天氣成為正式學術研究的起源,乃至延伸至現今民眾生活,尤其福衛三號在氣象科學成果豐碩,為全球做出偉大的貢獻。前校長李羅權院士亦提及研究太空科學預報最初始目的,係為了民眾至高緯度地區旅遊所亟欲看到的大自然奇景-極光-預報之用,顯見太空天氣預報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葉天降特別感謝中央大學以及其他學術機構給予政府團隊執行太空天氣作業上的指導,透過政府與學術的合作,能夠在太空天氣預測技術上較以往進步與精準,更期望提供民眾了解太空天氣的知識、管道與應用。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在地科學院「地球科學前瞻應用研究中心」的協助下,很高興協助中央氣象局完成更符合在地需求,更具國際領先的太空天氣作業預報系統。中大在台復校以地球物理起家,民國87年,更成立全國獨一無二的「地球科學學院」,為地科、大氣等專業領域人才培育搖籃,台灣太空科學學研機構第一把交椅。 為求科學普及,中央氣象局氣象資訊中心主任程家平說明,太空天氣為地表8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變化,涵蓋太陽活動、電離層電子濃度以及地球磁層變化等。當太陽閃焰或日冕物質拋射發生時,來自太陽的輻射與帶電粒子增加,引發地磁擾動與電離層濃度異常變化,此現象即為劇烈太空天氣。將影響人造衛星運作及干擾電波通訊,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高頻通訊中斷、衛星定位偏差或資料傳輸缺漏。 目前任職於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的中大校友李奕德博士,提及該單位網站於每日上午9時更新太空天氣概述與未來三日預報,供民眾藉此瞭解太空天氣變化及獲得太空天氣相關的常識與新知。並以接近氣象主播的口吻,現場說明了今日太空天氣情況:太陽活動屬緩和程度,但因受到高速太陽風影響及配合擾動較大的行星際磁場,對於衛星通訊與定位有輕微干擾,但並不造成民生影響。太空天氣研究應用層面廣泛,未來成效指日可待,為活動畫下完美句點。

中央氣象局與中央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出領先全球的太空天氣預報模式。陳如枝攝
中央氣象局與中央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出領先全球的太空天氣預報模式。陳如枝攝
中大校友、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李奕德博士報告今日之太空天氣。陳如枝攝
中大校友、中央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辦公室李奕德博士報告今日之太空天氣。陳如枝攝
瀏覽人次: 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