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環保競賽 中大 Sharing Eco 摘冠

焦點新聞

2017.09.06 文/職涯發展中心
media photo 中大團隊以「SharingEco」為主題,奪下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環保競賽冠軍殊榮。照片職涯中心提供

「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2017年學生環保競賽營」8月24-30日在南京大學舉行,經過7天的激烈競爭,中央大學從6校、16組隊伍中脫穎而出,一舉榮獲冠軍、優異獎和海報設計獎等三項大獎。其中冠軍團隊以「Sharing Eco」為主題,結合智能垃圾桶、資源共享櫃與數位廣告看板三項特點,創造再生資源利用價值,令人驚豔!

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由台灣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中國南京大學於 2011 年共同發起,2016年擴增了台灣成功大學、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及浙江大學,形成為六校聯盟。希望在綠色教育範圍中,透過舉辦學生競賽,組織學生積極發揮創意,提出綠色環保行動方案,投身服務及體驗,從而學習、實踐及傳播,進而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理念。

智能垃圾桶 靠AI辨識回收

冠軍隊伍由中央大學光電系陳思妤副教授所指導,成員包括光電系王馨誼、資管系陳柔君、李婧瑜及客家系李宛諭四位,得獎作品「Sharing Eco」初衷希望資源回收從校園做起,進而影響社會。隊長光電系王馨誼表示,鑑於兩岸三地人口眾多,若整體社會能妥善使資源有效再利用,不僅能使垃圾量降低,更能因再利用而創造出回收物更大的價值。

「Sharing Eco」的核心-智能垃圾桶,採用多項技術,讓使用者一次丟入多項回收物後,AI機器能依序辨識,識別完成後,利用機器手臂夾取。針對塑膠類產品,「Sharing Eco」採拉曼光譜技術,透過機器打出紅外光,激發回收物產生波長,再判斷是否為塑膠類之波長;鐵鋁罐等金屬回收物則利用金屬探測器辨識;紙類則是透過機器視覺識別,加上機器學習來回收。

此次冠軍隊伍組成來自三個不同系所的大四學生,團隊成員內也有分別雙主修企管系與財金系同學,富含多種學系的知識背景使得此次作品更具完整性。團隊分工依成員過往經驗與擅長項目來劃分,如前期分為APP研發與機器設計,前者由資管系李婧瑜和陳柔君同學共同製作,後者則是由光電系王馨誼同學和客家系李宛諭同學共同設計。待作品整體規劃完成後,再分工撰寫企劃書和製作模型。每位團隊成員均發揮所長,不但勇奪冠軍殊榮,更獲參賽隊伍共同票選之「海報設計獎」。

此次競賽評審團由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群擔任,針對此次獲獎作品「Sharing Eco」,評審表示該作品完整性、全面性與可行性高,為本次獲獎關鍵。除此之外,對於該團能於競賽報告時妥善利用8分鐘,將其作品環保核心理念清楚傳達,且報告條理脈絡清晰,更是令評審團印象深刻。

智能垃圾車 結合二維條碼及獎勵機制

中央大學另獲「優異獎」殊榮,由經濟系王銘正教授指導,參賽同學包括經濟系施詠心、楊佳琳及林若茵,其構想主題為「智能垃圾車」,運用智能科技將垃圾車結合二維條碼及獎勵機制,創造出能確保落實垃圾分類,並同時透過此行為而受惠的新型態垃圾回收意識。

這項競賽經由一週的環保議題課程,探討不同城市的環境議題以及推動環保措施的成效,並透過環保實踐行動等多元化活動,讓兩岸三地的學子共同參與交流、拓展視野並建立友誼,期盼在未來持續傳播並積極發揮綠色環保行動,實踐綠色家園之理念。

media photo 中央大學經濟系施詠心、楊佳琳及林若茵(左至右)以「智能垃圾車」為主題,榮獲本屆優異獎。照片職涯中心提供 media photo 「兩岸暨香港綠色大學聯盟-2017年學生環保競賽營」8月24-30日於南京大學舉行。照片職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