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第13屆傑出校友 廖俊喆:自己創造機會吧!
廖俊喆學長的邏輯與論述力強,可用不同的方式,讓人一目瞭然。溫立安攝

在台灣,每人每天生產的垃圾,到了焚化廠加以利用就能產生電力,其中的重要推手,就是擁有焚化爐發電營運管理技術的崑鼎公司。崑鼎公司為中鼎集團旗下子公司,由中鼎集團資源循環事業群執行長廖俊喆擔任總經理。一路由台灣的第一座公有民營焚化廠、BOT焚化廠,做到國際的垃圾焚化處理品牌,競逐海外環保事業,跨入了澳門、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焚化廠營運管理及技術服務工作。

榮獲第十三屆傑出校友的廖俊喆學長,畢業於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班74級,現任崑鼎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及信鼎、倫鼎、裕鼎、暉鼎、祥鼎等公司董事長。2001年,協助發展台灣焚化廠本土化政策及建立台灣本土化技術有成,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優秀青年工程師殊榮。並於2008至2009年間,帶領信鼎通過全球僅有少數國際知名廠商可符合投標資格的激烈競爭,取得澳門焚化中心的運營管理工作,進一步將台灣的「大型焚化技術及經營品牌」正式推上國際舞台。並於同年獲頒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最高榮譽奬項「環境工程獎章」。在接受校長頒發傑出校友當天的感言,他提到在中大的學生生涯中讓他從中大師長言行上學到了「做事情的態度、分析事情的邏輯、看事情的高度」,這對他職場生涯有很大的影響。

冷門 VS. 熱門
1984年畢業於逢甲大學環境科學系(現為環境工程暨科學系)的廖俊喆說,初入大學時,因為環科系剛成立,許多同學選擇轉系就讀計算、電機等熱門科系,但還懵懂的他沒有跟隨離開,也因此在課堂中逐漸培養了環境保護、水資源等觀念。經歷過台灣垃圾大戰的廖俊喆,在大四的專題研究中,以廢棄物處理為題,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考上中央土木系碩士班後,廖俊喆持續鑽研廢棄物處理,參與曾迪華教授主持的「污泥處理」研究計畫及跟隨研究專長為「垃圾堆肥」的王鯤生教授,並以此為論文硏究主題,進而開始深入廢棄物處理的科技化技術。「熱門一定很多人,機會多但是人也多,是不是分到你,不會知道;冷門雖然機會少,但機會來了或創造了就會有你」。廖俊喆形容自己當時進入僅有三個人的中鼎環工部門固體廢棄物組,到現在運營海內外十座焚化廠,以垃圾發電創造焚化廠的經濟效益,過程中投入大量心力外,同時也獲得極大的成長。

垃圾焚化廠本土化 沒道理做到有道理
六、七十年代台灣衛生環境發展,如環境衛生、廢水、空汙等仍舊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1987年甫成立環保署,而垃圾處理的政策直至1991年以前都以掩埋為主,伴隨著經濟成長、生活品質的提升,產生的垃圾量越來越多,當時原有的143個掩埋場早已不堪負荷,導致全台爆發垃圾大戰,桃園就曾發生兩次重大的抗爭事件。由此開始,環保署著手尋找適當的垃圾處理方案,進而展開了一步步的環保政策,從垃圾的處理以焚化為主、延長焚化廠壽命的垃圾分類,再到垃圾減量的推廣教育,環環相扣,形成台灣人共同記憶中的垃圾不落地、分類回收等。

當時環保署希望以興建垃圾焚化廠來解決台灣的垃圾處理問題,並委託中鼎分析評估國內標,也就是向國內廠商招標的可能性,廖俊喆參與此分析工作。評估結果認為台灣雖然缺乏焚化爐體核心技術,但具有整合技術並建造焚化廠的能力,因此主張結合國內具有工程整合建造之廠商與外國具爐體核心技術的廠商共同合作投標,解決國外壟斷焚化廠興建的疑慮,同時也建議能透過實際的執行營運來累積經驗,因此提出投標者(團隊)同時負責建廠及營運。

廖俊喆談到當初固體廢棄物組的人員極少,接下環保署的委託評估案後,因該案涉及政府政策層次,因此有了機會需直接面對公司高層老闆,當時他有兩種工作的思維模式。一是做為一個執行者,聽命行事,認真努力;另一個則是不僅做為執行者,還要跳脫進一步思考讓這件事情如何成為可行並落實的政策,所以還需著眼在資訊蒐集者及提供建言幕僚者的角色。

「事情的道理會影響一個人的態度,有沒有道理可以推動一個人的行為。」所以他認為台灣有能力建造並經營焚化廠,沒道理放著不做?而「沒道理」就成了他想突破的契機。 一旦想突破,「沒道理」背後的原因,成了爭取同仁、老闆甚至公司及業主支持 的關鍵。廖俊喆開始嘗試用主管的角度去分析老闆的考慮及想法,他形容就像 是小兵跟到將軍做事,發現要考慮的層面非常多,體會到推敲及判斷的過程是 那麼的重要及不易,也因為這樣跳脫原來的角色,練就了他的邏輯性及整合能 力。因此能理解老闆及公司的考量,也能引導激發同仁們的思維及意願,全力 以赴並讓中鼎持續投入廢棄物處理領域。

等待機會?自己創造機會吧!
工程興建與工廠營運是兩種全然不同的事業經營型態,考慮的風險完全不同。建廠是完工後就結束,但營運是長遠的二、三十年,尤其是公有廠,如果發生問題,還需要賠償整個工廠。當時,中鼎從前身中國技術服務社成立三十年以來,都是從事工程興建,對於工廠經營相對來說是較不熟悉。但唯有實際營運才能掌握確實的核心技術,而營運經驗也才能回饋最適宜的工程設計及興建,進而獲得最有效能的工廠運作。「沒道理」不做營運!因為這個「沒道理」,也因此造就了中鼎集團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具有焚化廠BOT投資、規劃設計、統包興建、操作營運所謂一條龍能力並跨足海外的公司。

除了參與工程規劃設計及興建之執行外,廖俊喆也因此擔任了全台灣第一個公有民營焚化廠的專案經理。同時,當時只有三個人的固體廢棄物組也因此在十年中,迅速發展為公司重要的專案部門。

「工作上想有所成果,除了努力投入外,一定也要有被看到的機會。」廖俊喆自嘲是選了一個最少對手的部門,從為環保署做評估、爭取焚化廠營運工作,再到擴展海外業務,他始終積極地創造機會及可能性。廖俊喆認為,努力認真的同時,與其被動地等待機會,不如主動出擊,抓取機會,即使不成功,也好過當機會上門,卻根本不知道或抓不到。

他認為只期待「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是消極被動了些,因為每個機會所需準備的條件內容都有不同,除了努力認真完成交付工作外,根本不知道還要準備什麼,就好像每個漂亮女生喜歡的類型都不一樣,要如何一次考慮所有的可能性?在資源及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準備好,而是應該主動創造適合自己的機會。當這樣的機會出現,你自然知道如何把握,而製造機會的重點就在於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強項,才能創造他人搶不走的機會。

論述力 做一個「面」的人
二十幾年前廖俊喆剛擔任營運專案經理,一個工廠五、六十個人,在朝會時,他習慣看著同仁的眼睛說話,但有時發現講相同的話卻得到不同的眼神反應,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背景不盡相同,於是他也選擇利用下班時間和同仁個別談話,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廖俊喆想鼓勵學生,多參與不一樣的活動、跟不同生活圈的人互動,做一個「面」的人,可以幫助未來職場上的人際相處。

他說,「面」就是把本來獨立、個人的力量串在一起,集合眾人之力。既然要團隊工作就需要有溝通、協調、統合的能力,為了要讓大家共同朝目標前進,就必須培養「論述力」,論述力並非很會演講或文筆很好,而是面對什麼對象要講什麼樣的話,在短時間內能正確地傳達你的意思,達到溝通真正的效果。培養論述力的重點在於態度,只要願意花心力、時間去了解、放低姿態,要提升溝通、協調、統合的能力並非難事。

訪談的尾聲,廖俊喆打趣地說,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心力,「我常告訴我的同仁,你把追女朋友或男朋友的心力用在工作上就好了」。從爭取焚化廠的興建及營運,到面對焚化廠居民的抗爭,甚至是未來跨足國際的挑戰。廖俊喆坦然地分享他的經驗及故事,讓人敬佩在劣勢中創造機會,為了道理而努力的精神。

瀏覽人次: 206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