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穿越古今,橫跨中西 李歐梵:文學與音樂的對話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高廷豪攝

中央大學文學院12月27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以「音樂與文學的對話」為題演講,李歐梵以豐富精采的故事,搭配幽默趣味的口吻,帶領現場聽眾穿越古今,橫跨中西,探討音樂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即使戶外寒風凜冽,細雨纏綿,依舊吸引不少師生前來聽講,一睹大師丰采。

  演講開始前,副校長李光華、文學院院長李瑞騰引言介紹,特別提及李的雙親同是南京時期中央大學藝術系音樂科的校友,也拉近了中大和李歐梵的距離。然而,雖然家人皆從事音樂相關工作,他自己對音樂也有興趣,但當年提議至維也納學習指揮時,卻被父親一口回絕,也讓李歐梵自此走上文學研究之路。   李歐梵表示,自己並非音樂領域專業研究者,因此演講內容不會涉及高深的理論。一開頭便介紹小澤征爾、大江健三郎的《音樂與文學的對話》和村上春樹的《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等書,接著撥放舒伯特的《冬之旅》(Winterreise)第五首〈菩提樹〉,使聽眾更能進入主題。   他提到,中國的文學作品可以找到很多和音樂相關聯的文本,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裡頭,便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形容琵琶聲音的句子,   此外,自己最喜愛的晚清小說《老殘遊記》,書中有許多描寫音樂的段落,尤其第八至第十回,當中描寫的樂聲暗示著晚清的國運,聲音的跌宕起伏,如同山水畫一般,充滿詩的意境。而白先勇的小說《遊園驚夢》,則改編自湯顯祖著名的《牡丹亭》,其中某些段落亦可找到音樂和文字交融的例子。李歐梵認為中國美的極致,即表現在《紅樓夢》、《牡丹亭》等作品中,這些作品皆蘊藏許多和音樂相關的篇章。   談到西方的文學與音樂,他首先舉了自己幼年常看的法國小說《約翰克里斯多福》(Jean-Christophe)作為開端,內容是一位音樂家的故事,李歐梵藉此提到,十九世紀的英雄其實是音樂家和詩人。   他接著說明,西方音樂早期皆和宗教相關,好的音樂皆在教堂,當時的音樂充滿了群體感情,隨著時代演變,則逐漸轉為個人情感。接著又舉了昆德拉(Milan Kundera)、華格納(Wilhelm  Wagner)等人的作品,並提及甫獲諾貝爾獎的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李歐梵認為,巴布狄倫的詞曲具有時代性,他能獲獎,代表評審在緬懷美國那段光榮的歲月。   他強調,中西文化是可以互通的,自己最喜愛的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即是一例。馬勒許多作品的靈感皆來自唐詩,例如著名的交響樂《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末段,即和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別〉一詩中末句「白雲無盡期」相互呼應,代表一種美的境界。   演講尾聲,他更將電影帶入演講內容,首先說明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的《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和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間的關聯性,藉由欣賞電影《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的最後一幕,結合影像,深刻詮釋了音樂與文學的關係。   最後,李歐梵播放電影《海角七號》合唱〈野玫瑰〉的一段,這首原曲的作曲者便是舒伯特,巧妙地將講題首尾呼應。透過李歐梵精彩的講解,文學與音樂間的對話,不斷產生共鳴,餘音繞樑,使現場聽眾反覆思索,餘韻無窮。
瀏覽人次: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