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紀忠講座 翁啟惠院長談「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

焦點新聞

2009.06.09 秘書室新聞組
【陳如枝】繼去年「余紀忠講座」引起廣大迴響之後,第二屆「余紀忠講座」六月八日在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以「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 ,科技的快速發展可帶來便利,同時也可能造成不幸;追求生活物質滿足同時,更要重視環境與人文之關懷。

余紀忠講座 感念一代報人

 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為感念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對國家文化傳衍和人才培育之重視,特於去年五月共同宣布成立「余紀忠講座」,第一年並邀請余英時教授與楊振寧教授兩位大師演講和對談,人文與科學的知識饗宴,迴響熱烈。

 今年的講座貴賓雲集,包括中央大學蔣偉寧校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劉兆漢副院長、國科會李羅權主委、清華大學陳文村校長、交通大學吳重雨校長、中央社黃肇松董事長、中研院王汎森院士、黃鍔院士等紛紛出席與會。

翁啟惠演講 科技發展之一體兩面

 翁啟惠以卅年的學術生涯分享其在投入科學研究的甘苦。他說,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追求真理。投入學術研究,不外乎兩個動機,一是因對某種現象好奇,二是為解決某重要問題。他對醣化的研究完全出自好奇,因為這是卅年前不存在的,後來證實三大分子當中,確實有醣分子的存在。

 不過,他認為科技縮短人的距離,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性,但也可能帶來不幸,像是「同位素」的發明,可促進核能發展,更可能製造毀滅性的武器。科學研究之影響,端看如何應用於社會及人類。

 翁啟惠從禽流感、新流感的病毒重組,一路談到抗藥性的問題,乃至國內最新研究發現。他認為台灣新的成長引擎來自「創新」,唯有破壞性的改變,才能啟動新革命,而「新發現」有助於催化「新產業」之誕生。

 他說,先進國家對於「健康產業」非常重視,台灣則預估五年後至少有4兆美元的市場,不過目前卻佔不到1%,顯示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生技產業不只侷限於學生物的人,它涵蓋物理、化學、財金、法律和管理等各類人才。」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在總結時指出,科學、科技之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以人文為基礎,具有一定的社會關懷和責任,否則只會製造一堆科學怪人。他感謝翁院長精彩的演說,帶給師生更深層的省思。

 配合「余紀忠講座」,中大也在下午於游藝館國際會議廳舉辦「中央大學生醫研究發展研討會」,由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黃鍔院士、系生所李弘謙所長、黃榮三講座教授、化材系陳文逸教授、資工系蘇木春主任、生醫所曾清秀所長等輪流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展現中大跨領域整合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