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化材系費定國教授 發展高效能鋰電池電極材料

焦點新聞

2009.12.10 秘書室新聞組
 在傳統能源枯竭與追求永續發展的壓力之下,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各國政府施政重點,而發展電動車更是重頭戲,因此以鋰電池為動力的汽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2008年9月,世界知名股神巴菲特看中電動車的未來市場,出手約新台幣75億元,買下中國最大電池製造廠商,也是電動車龍頭比亞迪9•89%的股份,目前帳面投資收益,獲利率竟高達500%!

 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費定國說,鋰離子電池儲能裝置效能高,許多應用已經取代鉛酸和鎳氫電池。目前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3C產品,如數位相機、手機等,使用的是低功率的鋰電池;電動車則需要高功率的鋰電池,而且必須符合價格便宜,功能良好,使用安全之條件。

發展高功率鋰電池 啟動電動車新未來

 費定國說,電動車發展之成敗關鍵在於「電池」,一台造價不斐的電動車,電池就占了將近一半成本,而電池之系統種類取決於陰極材料。目前適用於發展電動車之鋰電池陰極材料主要有三種:錳酸鋰(LiMn2O4),鎳鈷錳酸鋰(LiNi1/3Co1/3Mn1/3O2),與磷酸亞鐵鋰(LiFePO4),其中以磷酸亞鐵鋰屬綠色能源材料,最具應用潛力,因它具有放電功率大、循環壽命長、使用安全佳、充電時間短、原料成本低等優點,非常符合車用電池的要求。不過此材料之缺點為電子導電度差、粉體振實密度低、鋰離子擴散慢、與量產批次再現性低等問題,造成磷酸亞鐵鋰粉體量產困難,售價居高不下,導致應用瓶頸。目前台灣雖已有數家廠商可量產,但批次再現性仍低,且粉體振實密度不夠高,造成電池芯極片製作之困難。因此若要提高此材料之競爭性與商業價值,必須開發磷酸亞鐵鋰新專利製程,除要克服上述缺點外,還要物美價廉,符合電動車之嚴格要求。有鑒於此,一群中大學生在費定國熱心指導及中大育成中心扶導協助下,創業成立倍特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電動車用高品質多元系磷酸亞鐵鋰粉體生產。

 近年來,費定國在開發磷酸亞鐵鋰新專利製程方面,尤其是高功率多元系陰極材料,不遺餘力,目前已擁有多項製程放大技術,具有量產水準。且在性能上能各別達到高電容量(145-165 mAh/g)、高振實密度(1.1-1.3 g/cm3)、高功率放電(20 C-30 C)、以及長循環壽命(>500次)等要求。在開發製程中,費定國首先發現塗佈於磷酸亞鐵鋰材料表面之碳,同時具有「結晶型」及「不定型」結構,若所塗佈之碳具有規則性晶格排列於磷酸亞鐵鋰表面,則將有助於材料導電度及電池性能之提升;此外,他也嘗試使用各種碳源塗佈及金屬摻雜技術,改善了材料電子導電度低與鋰離子擴散速度慢等缺點,達到上述性能上所列幾項要求,非常適合於動力工具與電動車應用。

 目前在節能減碳之時代潮流下,各國國際大廠皆積極開發磷酸亞鐵鋰電池產品,例如中國比亞迪公司今年初宣布將在美國推出最先進的5人座電動轎車「E6」,售價高達4萬美元以上,試圖搶攻高價市場。此外,比亞迪也吸引到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關注,於5月底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針對電動車技術、磷酸亞鐵鋰電池等部分進行合作,搶攻大陸市場。美國通用汽車與奇異正共同開發磷酸亞鐵鋰電池模組,全球工具機大廠Black & Decker以及Bosch也推出磷酸亞鐵鋰電池電動工具。未來插座油電混合車(PHEV)、電動車、中大型工具機等,都將朝向使用磷酸亞鐵鋰電池系統聚集。

展望未來 鋰金屬陽極材料仍是最終發展目標

 當今磷酸亞鐵鋰電池是相當熱門的研究主題,有許多課題仍需要突破,包括電池高溫與安全問題,電池管理系統問題,以及電池模組兼顧高輸出功率與高儲電量的技術問題。費定國目前著重於電動車用高功率多元系陰極材料之製程開發,目前已擁有多項製程放大技術,可供國內產業發展應用。

 目前的科技研發環境皆追求急功近利,但有些研發工作需要團隊長期投注,才見應用成效,例如:以鋰金屬為陽極材料的鋰二次電池系統,是人類發展高能量密度電池之終極目標。費定國指出,拉開化學元素週期表,第一個金屬就是鋰,原子序3,在金屬中最輕,電化學當量最高,是高能量密度電池中電容量最高之金屬陽極材料,但缺點是鋰金屬化性太強,容易起火爆炸,不易操作。尤其1988年加拿大Moli Energy公司的鋰二次電池爆炸事件,導致該公司破產,各國鋰電池產業引以為戒!因而朝鋰離子電池系統發展,但人類面臨嚴峻之能源與環境挑戰,新的需求促使人類要發展新的電池系統。

 鋰離子電池對台灣的電子及車輛產業發展之影響力,與日俱增,經濟價值很高,鋰電池研究領域範圍廣闊,錯縱複雜,歷經半個世紀,各國產官學研人員提出各種課題,層出不窮,至今仍方興未艾。台灣資源有限,費定國建議無論人力與物力皆應集中運用,最佳方式可透過鋰電池國家實驗室之專業團隊,有計畫地長期執行各種大型前瞻性計畫,其研發成果可由學研界同儕評審及產業界應用驗證,目前工研院材化所鋰電池組之成員,可作為未來鋰電池國家實驗室之基幹,並擴大規模,讓台灣鋰電池產業永續發展。

文/古明芳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中央大學新聞網http://www.ncu.edu.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