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大系統環境暨能源科技研討會

焦點新聞

2009.12.28 秘書室新聞組
 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各國也要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聯合國登錄減排目標,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22名的台灣,該如何因應?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2月26日在龍潭渴望園區舉辦「環境暨能源科技研討會」,共有來自中央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環保署、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核能研究所等逾百位科學家與會。台聯大系統副校長陳正成表示,期望凝聚科學家的智慧,腦力激盪共同研擬台灣在環境與能源科技方面的研發主題。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則說,要在哥本哈根會議的全球視野當中,找到台灣的本土視野(local view),發展適合台灣的環境與能源科技。

 環保署長沈世宏應邀演講表示,由於我國能源進口依賴度甚高,工業排放占比一半以上,減碳難度和成本皆高於其他國家,因此,他提出應該健全法制提高節能減碳的誘因,能源(減碳)四法是台灣推動節能減碳施政之法制基礎,最主要的二個法案已獲立法院通過,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制定案,但是能源稅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則仍待行政院和立法院積極推動。

 沈世宏說,環保署也積極進行新能源及節能減碳試辦及示範計畫,例如與台糖公司發展農業與發電結合之光電溫室生產,或是利用廢棄物,在豬廁所養藻以固碳、養蟲製造有機肥等等,發展我國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環保科技。

二高、二低能源消費型態

 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則以「台灣節能減碳政策」為題表示,合理的能源價格可以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時達到公平正義的原則,不能「讓走路的人補貼開車的人」。

 梁啟源說,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之2004年世界各國電力排放係數,來換算,我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約有7,000萬噸年之減量空間。因此必須以合理能源價格政策、適時推動能源(減碳)稅、碳稅與碳權交易制、推動綠色能源產業、推動全國節能減碳運動、能源多元化等政策,全面達到減量的目標。

 未來要發展「二高」、「二低」的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二高」是指高效率、高價值,提高能源使用與生產效率,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二低」是指低排放、低依賴,追求低碳與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方式,降低對化石能源與進口能源的依存度。

 他說,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規劃在未來8年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以上,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較2005年下降20%以上。發展潔淨能源,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同時2050年較2000年減半。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建立滿足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體系。

科學家發展太陽能

 太陽照射到地球一整天的能量可以讓地球人類使用一年,太陽能似乎是目前最熱門的新能源。交通大學材料所韋光華表示,全球太陽光電發電市場快速成長,2001年全球太陽光電系統新增裝置容量為300MWp(百萬峰瓦),2007年全球PV產量4GWp(成長率56%),新增裝置容量為2.8MWp (成長率62%)。目前在德、日、美等先進國家推動下,及西班牙、義大利、中國、印度、韓國市場成長下,全球太陽光電系統的設置量不斷增加。

 近年台灣太陽光電廠商投資熱絡,2005年新增4家投資16億元; 2006年新增8家投資41億元;2007年新增24家廠商投資達150億元。國內矽晶圓、矽晶電池、模組、薄膜太陽電池製造廠商50餘家;系統應用廠商20餘家共計70餘家。
台灣的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發展無機太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並規劃設立國家級太陽能電池製程與認證中心,期望能在太陽能的研發有新的突破。

捕獲二氧化碳

 清華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談駿嵩表示,化石燃料在未來幾十年中仍可能是能源主要來源,因此捕獲和封存(CCS)是必須積極面對的問題。就國內環境來看, CO2捕獲已具研發能量,CO2 封存則須加強宣導,CO2再利用絕對是值得大力推動的途徑。

 由於現今技術,如奈米、材料、生化等之發展日新月異,必可應用於CO2捕獲、封存及再利用中。由於CO2減量技術在國外也仍處在發展階段,例如美國能源部正在開發化學吸收、吸附、薄膜分離、冷凝等人工捕獲二氧化碳技術,國內現在投入研發還不算太遲。未來趨勢很明顯的是,誰掌握到關鍵技術,誰就具有更高競爭力。

 在自然界裡,CO2的封存是透過光合作用,或透過浮游植物進行CO2的鈣化以及和當地礦物進行礦化作用。談駿嵩說,要在陸地及海洋封存CO2 場址及封存量仍在評估中,且社會大眾仍有疑慮,在短時間內尚無法實施,因此再利用CO2或許是另一可行途徑。

文/古明芳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中央大學新聞網http://www.ncu.edu.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