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脫困鬼打牆 伊林:做中學、挫中學、享受探索
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伊林培育學生打造自己的「萬能鑰匙」,具備跨領域研究或工作的能力,以挫折為師,探索創新。商育誠攝

任教於中大物理系的伊林教授,曾任第7屆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第27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大的優秀校友,面對近十年來的教育現場變動,伊林極力推動課程改革,相信正確的教學法方能引領學生進入學習場域中最令人驚豔的部分。

  遙想兒時 父母親的教育 一般人對於大學的憧憬不外乎認為其是擴張領域、銜接專業、承先啟後並探索創新的地方,但伊林提出質疑,徬徨、無感、焦慮反而是學生常有的困擾。   父親點醒伊林:「生為師之鏡」,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追溯學生學不會的源頭。伊林回想起兒時與父親在餐桌上辯論各種議題的場景,當時父母親都很開明,父親即使辯論失利也願意認輸,這讓伊林自小就生活在非常愉快的學習環境。   危機四伏的博班生涯 脫困鬼打牆 攻讀博士學位時,過多的習題操練,讓伊林失去對物理原始純粹的感覺,加上口考失利,也曾陷入茫然,慶幸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之下,持續給予他重整及論述物理基礎結構的機會,才找回最初的感覺。   福禍相倚,也正因為當時設備不好,博士班在學期間反而學會了很多實驗相關各項工程技術。畢業後的伊林曾參與科技業的研發實戰,體驗市場導向的企業文化。他發現在物理知識上,普通物理的基礎概念加上少量進階物理知識就已綽綽有餘,加上老闆一句「誰付你的薪水?」,深深體悟研發工作需以定期內創造利潤為指標,衝擊甚大。   但伊林積極研發的工作表現,讓他有機會利用最新的電漿物理知識,參與跨工程部門第一線的半導體生產系統開發的工作。他體認到跨領域工作並不困難,也沒有學不會的東西,只有跨不出去的第一步。   重返中大校園 1992年,伊林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電漿化學氣相沉積合成微粒,形成微粒電漿(dusty plasma)。1993年春季,首度發現微粒電漿晶格,這需要非常精準的控制與對粒子的掌握。伊林與學生共同逆向思考,找出冷門但極具重要性的議題,進行前沿深入系列研究,如:微粒電漿液體的微結構與動力行為、微粒電漿氣體中的波動,都是列舉的清單。但所有實驗的舉例,伊林都旨在強調解構事物必須先討論源頭的重要性。   打造自學探索創新之鑰 為了釐清科學活動的本質,伊林反思傳統的教育方式,捨棄以考試解題為評量標準。「承先啟後、探索創新、銜接市場、培養自由公民」才是伊林想完成的教育目標。   為讓學生有能力打造進入各種新領域的「萬能鑰匙」,伊林採用練兵三部曲:課前訓練、課堂演習、研究或就業時作戰,貫徹議題與計畫導向探索課程,對學生反覆進行身、心、道、術的鍛鍊。   減輕老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協助的份量,教師的角色則在於設定大方向與建議議題,時而轉換成啦啦隊長,時而又扮演實驗結果的踢館者,或是學生面臨崩盤的救援者,放手讓學生同儕間相互激勵、合作、競爭。   培養具執行力的自在公民 伊林認為,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不應有必修課程、不應該是先學公式,應該逆向思考,先詢問末端需要什麼。在最有創造力的年齡,屏除舊思維,從做中、挫折中,去創造,才是伊林所提倡的教學方式。   腦袋中僅需存有基礎的知識模組與自主學習、思考辯證、議題設定與執行、口頭與書面論述、團隊經營合作等方法學,其餘的可以利用跨領域合作完成。伊林期許學生皆能在這樣的課程改革下,跳至高維度尋找出路,探索、創新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激發出來。
瀏覽人次: 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