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刃星際間的謙謙君子──天文所葉永烜教授

焦點新聞

2015.11.26 文/秘書室
media photo 葉永烜教授對於人生「LIFE」有一套獨特的解讀。邱妤平攝

國立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葉永烜榮獲第十九屆教育部國家講座,二度獲獎使他榮晉終身榮譽講座。睽違近十年再度獲得國家講座肯定,顯示他在天文研究上的卓越貢獻。驚訝時光飛逝之餘,他特別感念中央大學的推薦,並謙虛地表示獲獎來自於其他教授的承讓。

天文就是回應人類的夢想
 
近年葉永烜的研究專注於土星和其它行星系統的電漿作用,以及彗星表面與彗星中湧現氣體與塵埃的構造。他說:「天文就是回應人類想要了解自身存在價值與起源的夢想。」近二十年天文發展有許多突破,甚至可以用「breathtaking(令人屏息、驚歎)」來形容,宇宙論已由哲學變成了真正的科學,而系外行星更是一門顯學。
 
在見證宇宙的浩瀚後,自然會反思自己與生命。葉永烜在課堂上經常與學子分享他的感悟,尤其是對生命的看法。生命也就是「LIFE」,L是我們出生即負載的文化累積、傳承(legacy);I是我們對於自我的了解(identity);F是我們即將前往的未來(future),最後再透過教育(education)才得以成長茁壯,這些匯聚的種種,是生命的意義與光輝。
 
培養適應力,合作跨領域
 
葉永烜重視學子在大學四年間的學習,在《給大學新鮮人的12封信》中,便指出國際觀和語言能力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課本之外的學習很重要,但課本上的知識也不可偏廢。」他鼓勵學子多與外系朋友打交道「這是接觸多元面向思維,了解文化全貌的好方法」。他也以無國界醫生組織負責人廖滿嫦為例,強調有志者事竟成,秉持信念向夢想前進,便能將理想化為現實。然而目前時局變化快速,面對不可預測且變動劇烈的未來,適應力的培養也日益重要,「大學該培養具備適應時代脈動能力的全才。」
 
科學是互相激發、牽動的循環,如同小規模的經濟圈,把視野擴大才能把學術的餅作大,尤其,台灣身處島國必須積極與國際接軌,透過跨領域合作我們才能步上頂峰,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平台,期待平台上能有更多交流,以迸發更多跨領域合作。
 
以人類有限追尋宇宙無限
 
葉永烜回憶起求學時出國深造的插曲,那時家境無法負擔赴美學費,雖然已申請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卻苦於買不起機票,所幸姑媽葉庚英伸出援手,由於祖母早逝,他的父親也幾乎由姑媽帶大,相依為命。葉永烜說:「她對我們家兩代人的恩情永難忘懷,她是我最感謝的人。」飲水思源之情表露無疑。
 
天文要以人類的有限生命,追尋宇宙的無窮廣闊,更是人類想像的延伸,這與創作有許多相似之處;葉永烜樂於作畫,也開過幾場畫展,對他來說透過勾勒、著色時的辛勤,才能有最後修飾時的心滿意足,作畫如是,做學問亦如是,「研究就像作畫,拼湊手邊素材,以不同筆法呈現,並試著構圖、上色完成最棒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