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衛星影像月曆「生痕」 看見我們的土地

焦點新聞

2015.11.13 文/秘書室、太遙中心
media photo 2016年中大衛星影像月曆「生痕」看到人類改變地貌而留下的活動痕跡,從太空俯視是一片豐富多變的幾何創作。圖為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右)、太遙中心張中白教授(左)展示最新月曆。朱韻璇攝

「生痕」,指生物在地表活動所製造的痕跡,大為恐龍留下的足印,小至昆蟲在土裡鑽過的痕跡。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引之為題,製作2016年衛星影像月曆,精選六張法國SPOT六號、七號衛星拍攝的影像,呈現「烏山頭水庫」、「內埔老埤農場」、「茄萣養殖場」、「麥寮六輕工業區」、「杉林永久屋園區」、「高雄港區」的地景。

月曆策畫人、中央大學太遙中心張中白教授表示,衛星影像月曆的製作以人文關懷為核心價值,本次月曆的設計理念出自於對人類活動的反思。透過衛星之眼,觀看人類經營各式計劃性活動改變地貌,製造人居環境,在地表留下的大規模生痕。
 
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指出,紀錄片《看見台灣》從低空看寶島,有美麗風景,也有破碎的山河。中大衛星影像月曆從外太空看台灣,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另有風貌。
 
六張月曆圖片的配置帶有巧思,可見象徵性的次第變化,從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求演進到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改變。
 
人們從事農業、漁業,到工業發展,製造更龐大的經濟活動。這些人類從自然環境所創造出的地貌景物,依序展現在「烏山頭水庫」、「內埔老埤農場」、「茄萣養殖場」、「麥寮六輕工業區」的代表影像圖片。莫拉克風災後,「杉林永久屋園區」的規劃興建,以及「高雄港區」再造老聚落新生命,則能看到人類對居住環境的計劃性變更和要求生活品質的提昇。
 
一、二月 人擇─烏山頭水庫
嘉南平原早期是缺水之地,雖曾發展出許多水利工程,但都無法有效解決用水問題,直到烏山頭水庫興建,配合嘉南大圳的灌溉,嘉南平原始成為今日台灣重要的糧倉。壩址選擇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烏山頭水庫建於地形崎嶇的泥岩區,原因之一是泥岩的透水性差。壩成蓄水之後水體沿著山谷向外伸展,巧妙構成衛星影像中生意盎然的碎形幾何圖案。
 
三、四月 墾業─內埔老埤農場
農業,是人們為求餵飽自己對地貌所做的第一項改變,早期農作以稻米等主食作物為主。近年人們對稻米的需求減少,為增加收入,農人開始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今日的農業已不同於傳統的整片綠油油或黃澄澄,多元種植才是王道。屏東縣內埔鄉的內埔老埤農場,從高處鳥瞰呈現許多深淺黃綠交錯的方格圖案,正是由於各種作物有不同的生長期及收割期所造成。
 
五、六月 生聚─茄萣養殖場
相較於出海捕魚,魚塭養殖風險較低、生活品質較高、且更能確保漁獲數量及種類。高雄市湖內區、茄萣區的居民因地利之便,盛行養殖虱目魚、蝦類等市場價值高的經濟水產。大量的魚塭開發徹底改造了這塊沿海濕地,舉目望去皆是片片相連的水體與交錯其間的堤道。衛星鏡頭下的茄萣養殖場,彷若一幅由眾多小方格緊密組合成的拼貼藝術畫作。
 
七、八月 互爭─麥寮六輕工業區
雲林麥寮濁水溪出海口南岸,原是大片荒蕪的沙洲與濕地,為了建造需要遠離人群的輕油裂解廠,人們到這裡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造陸面積超過二千公頃,是為台塑麥寮六輕工業區。園區圍堤內整齊排列的油罐、廠房、道路等,所建構出的工業幾何圖案與外圍的農田及沙洲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這張影像顯示了人類改變自然的決心,卻也暗示了人類文明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九、十月 進化─杉林永久屋園區
西元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台,強大的雨量重創南台灣,許多山區部落甚至遭到土石的淹沒徹底消失了。為了協助災民重建家園,政府結合民間團體在多處推動建立永久屋園區的計畫,到今(2015)年全案告竣。這張影像中間偏下方灰色棋盤狀的建物群即是高雄市杉林區永久屋園區,與周圍長時間積累形成的零散聚落相比,無論是幾何形貌與色彩都有明顯的差異。
 
十一、十二月 汰換─高雄港區
港市合一後高雄港不再神秘,敞開的大門讓市民及遊客可以直接走到碼頭邊一睹大船入港的風采,原本冰冷巨大的倉庫也搖身一變,成為人文藝術匯集的場所。經濟發展之初,人們追求的是效率與利潤,經過一番勤勞刻苦簡約樸實之後,近年人們開始享用勞動的成果並且注重起生活品質。昔日的勞動碼頭,今日的藝文口岸,高雄港區近年的發展,正是最佳的見證。
 
自11月13日起,《2016年中央大學衛星影像月曆》限量發行,可洽全台敦煌書局門市或透過網站訂購,每份定價400元,特價370元。大宗訂購20份以上,享85折優惠(優惠不併用)。敦煌書局客服專線:(02)8792-5024或0800-037666,客服時間:週一至五上午9點到下午6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