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 三教授獲國家講座、學術獎至高殊榮

焦點新聞

2013.12.31 文/秘書室
media photo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左一)出席頒獎典禮,向王存國教授、馬國鳳教授和陳德懷教授(左二至左四)表達祝賀之意。陳如枝攝

 2013年歲末,中大迎來學術界的至高殊榮,資管系王存國教授和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分別榮獲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由總統馬英九親自頒獎表揚;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陳德懷教授榮獲教育部第57屆學術獎,由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授獎,包括教育部長蔣偉寧、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和李羅權,以及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等中大前後四任校長均到場表示恭賀!

王存國教授:具邏輯的人多,有創意的少

 資管系王存國教授是本校在「社會學科類」獲得國家講座的第一人,迄今共發表了超過一百篇的論文,遍佈國內外頂尖與優秀的期刊,並有兩篇刊登於管理領域最頂尖的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上,能於此刊發表兩篇論文,在國內管理領域絕無僅有,也是臺灣資管領域署名國內學校學者所發表僅有的兩篇。
 
 王存國先後獲得三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教育部學術獎,主要研究在三個主題上,包括跨組織資訊系統與供應鏈、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以及資訊系統委外等方面,國內眾多服務業有賴資訊科技的協助,提服務品質與營運績效,製造業也多轉型為兼具提供加值服務,這更需要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應用的協助。未來研究重點將延續過去從社會科學理論觀點,探討企業資訊系統實施與影響,並配合不同形式的科技環境與創新,如巨量資料、雲端運算與全球營運模式的整合。

 王存國說,得獎是一種喜悅,也是一種壓力,因為自己的成果受到肯定,但之後還要更努力,不能因得獎而有所懈怠。未來講座課程將配合國家資訊應用的發展,提供製造業與服務業創新服務流程與模式,對企業營運模式與績效進行分析與研討,有效的分析與利用資訊科技帶動企業生產力與績效的人才基礎。

馬國鳳教授:活在當下,探索未來

 曾榮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的馬國鳳教授,又再一次展露學術光芒並獲得肯定,主要研究斷層動力學及地震孕震過程,分析臺灣地區中大型地震,以探討地震誘發及能量分佈。

 近年重要研究成果皆以第一作者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世界頂尖期刊。她所帶領的臺灣車籠埔斷層鑽井計畫(TCDP),深受國際大陸鑽井計畫(ICDP)的支持,同時有美國、日本、法國以及德國等多國學者的參與合作。去年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加入世界地震模型(Global Earthquake Model, GEM)組織,讓臺灣地震研究得以和國際接軌,發揮國際影響力。

 馬國鳳也因致力於此,對地震災害過後的情形懷有相當的感觸,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後,發生日本阪神大地震,抱著疼惜與關懷的心情,開始思考「地震學家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使地震的災害降低?」幾年下來的地震災害,也讓馬教授思索將地震科學結合工程,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希冀呈現在科學研究之外,還能以具體的方式結合地震科學、科技與民生。

 未來馬國鳳也積極建立臺灣地體構造的模型,瞭解大陸地殼之組成及地殼溫度構造,藉由分析大量地震資料,建構出詳細的臺灣三維P波與S波速度構造,與建立臺灣地區三維衰減模型,其研究成果將提供地震波傳遞於地震危害分析之重要依據。
    
陳德懷教授:感動、行動、帶動

 陳德懷教授在中央大學任教轉眼已二十三個年頭,為國內研究數位學習的先驅,首創全球第一套「同步網路學習系統」與「智慧型未來教室」,亦2000年推出全球最大網路學習社群和第一個網路學習城市—「亞卓市」,締造百萬人上網學習的風潮,2010年被美國歐巴馬政府列入<國家教育科技規劃>之重要參考實例。

 除此之外,陳德懷亦首創「一對一數位學習」與「無縫式學習概念」,前者掀起新一波國際數位學習研究潮流,首次透過結合全球歐、美、亞三洲頂尖學者發表一對一數位學習願景;後者意指讓每位學生擁有一個方便的行動裝置,如電子書包,讓學生在每個地方都能透過相同的裝置進行學習,此概念最近被英國公開大學列為十個創新教學方式。

 陳德懷一直認為未來教育的重大改變,一定是來自數位科技,為迎接此一趨勢,陳教授體認到,培養上游的研究人才為首要。因此,除了投身研究之外,長期協助建立研究社群。他認為,臺灣是資訊生產大國,有龐大相關產業做為發展基礎,如果產學人才適當整合,可望成為全球數位學習研發樞紐。

註:本文部份資料引自《教育部第十七屆國家講座主持人暨第五十七屆學術獎得獎人專輯》
 

media photo 第17屆國家講座主持人頒獎典禮,由總統馬英九親自出席頒獎,並與所有得獎者合影。陳如枝攝 media photo 中央大學資電學院副院長林銀議(左一)、地科學院院長朱延祥(左二)和管理學院副院長黃麗璇(右一)亦出席頒獎典禮,向得獎者表示恭賀。陳如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