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學研究之美 王璦玲經驗淺談

焦點新聞

2012.12.25 文/校園實習記者陳暐勝
media photo 代理校長李誠(左)和學務長郝玲妮(右)致贈中大紀念品,感謝王璦玲教授(中)撥冗出席。洪誌均攝

    由學務處主辦的「傑出女性講座」十二月二十日邀請到了中研院王璦玲研究員演講。中央大學李誠代理校長提到,以現今的社會刻板觀念,男女待遇的不公至今仍難以扭轉,男性的成功背後可能要有個默默付出的女人,而女性的成功多半還是需要父親或丈夫等貴人。王璦玲女士謙遜地說道「何其幸運,她兩者都遇到了!」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場域。」王璦玲以這句話做為演講的開頭,正好與傑出女性有約座談系列的副標題:「選擇做自己,是多麼勇敢的決定。」相互呼應,不只是作為一位女性、作為一個研究文學的人,而是每個人生命存在的熱情是否能與未來的工作有所連結?能否對生命的理解和深化達到了解別人生命的境界?王璦玲說,每個選擇都有其意義,而種子必會萌芽,但不澆水則必定枯萎。

作為讀者,最首要的是感動

    所謂「成功」是自己潛在生命基礎與他人經驗產生同質性的感動,而感動的要能成為理解的,從感知性的閱讀到詮釋性的閱讀,這樣才是理想的讀者。而文學欣賞與文學研究的差別,在於前者是自然賦予的感動,後者則是對引起感動之源進行知識性的分析,站在虛擬作者的角度、品味作者的召喚結構,這是條沒有盡頭的求知路,也是最大樂趣所在。王璦玲引了文論家傅萊(Northrop Frye)的論點,認為文學批評必須是一種創造藝術,創造性地研究在不同關聯域中的意義。有人說作品活了,作家死了。作家的生命也許不能永存,但作品的生命卻可以因為被不斷地研究和不同的詮釋而得以延續下去。

中國戲曲的智慧之旅

    文學性及藝術性在戲曲創作與批評中的發展脈絡是當晚王璦玲極樂於跟大家分享的課題與討論,可惜礙於時間的關係大部分準備的資料都未能講到,《牡丹亭》的文本也只起了個頭而已,但對於中國戲曲的醍醐味卻得以一窺。王璦玲說,中國「戲曲」本身的名稱定義其實是不夠全面的,因為相對於曲牌、套曲,中國戲曲更偏重於文字,也是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洪昇言:「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場。」 試圖在抒情為目的的詩的體裁尋出一種非抒情的美學成分,也就是戲劇性。其將首尾畢現的論點加入劇本,在傳奇中是成功的。

人生是一個旅程,也是意義的完成

    最後王璦玲重新提到開頭那句話:「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場域,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作為結尾。問答時間裡,有學生問到面對困難的選擇時,怎麼知道是對的或是有意義的呢?王璦玲笑著回答:「我不知道呀!」很多時候,在環境下必須做出選擇;也有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自由地作出選擇,但這些選擇的意義是由自己決定的,如果加以理解,每個選擇都是有意義的,就如王璦玲引老師錢賓四的話,要學做君子之人,通人之學的根本道理是不分性別科系的,要與自己生命結合,這也許正是王璦玲一開始所要傳達的,人生是一個旅程,也是一個意義的完成。

media photo 中研院王璦玲研究員以「發現美,何以為美」與學子分享其寶貴經驗。洪誌均攝 media photo 這場演講吸引許多學子到場聆聽,學生提問踴躍。洪誌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