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崑曲的青春生命 白先勇風靡中大 

焦點新聞

2011.12.29 文/陳如枝
media photo 名作家白先勇(左三)獲頒余紀忠講座教授證書。陳如枝攝

 名作家白先勇12月28日蒞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分享崑曲復興及其文化意義-從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製作講起。自稱「崑迷」的白先勇說,「崑曲是中華精緻文化的代表」,儘管已有六百多年傳統,但表演方式不能老舊,他從2004年開始推動青春版《牡丹亭》,目的就是希望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恢復崑曲的青春生命。

 為感念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對國家社會之貢獻,由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廿八日下午邀請到名作家、現任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教授白先勇先生蒞校演講,現場吸引爆滿的聽眾,白先勇的魅力無法擋。會中由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共同頒發白先勇講座教授證書。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余紀忠講座已邁入第四年,歷年曾邀請楊振寧院士、余英時院士、中研院翁啟惠院長、葉嘉瑩教授、李歐梵院士、黃鍔院士等六位大師開講,對於中大追求學術卓越,產生了一定影響力。中大早在1992年成立戲曲研究室,致力崑曲文物保存和研究,是海峽兩岸崑曲的研究重鎮,同時出版了全球第一部崑曲大辭典,未來還將成立「崑曲博物館」,致力崑曲復興運動。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感性地說,來到學風鼎盛的中央大學,感覺與父親余紀忠先生更加接近,父親早年與白先勇先生共同推動現代文學,自己則因《遊園驚夢》和白先勇結緣。她形容白先勇是一位具有「中國魂」的大文學家,崑曲因他而普及,年輕人因他而受啟發。

崑曲的第一推手

 負責引言的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說,白先勇是當今推動崑曲影響力最大的,堪稱崑曲的第一推手。他幽默地說,給兒子崑曲薰陶了廿年,卻比不上白先勇1.5小時的演講,因為白先勇,他兒子才願意走進戲院。

 來到重視崑曲研究的中央大學,白先勇認為,這場演講特別有意義。他從崑曲的起源講起,崑曲源自崑山並非偶然,當地的語言加上江南文化,發展出崑曲婉約纏綿的情境。他眼中的崑曲,就是將抒情詩,以歌和舞型式具體展現在舞台上。

 白先勇也說,崑曲不愧是「百劇之母」,它是中國現存的兩百多種劇種當中,文學底蘊最深厚的,文本多出自文人雅士之手,文學造詣很高;同時具有舞美,「每一個身段都是一幅最美的仕女圖」,等於結合了西方歌劇和芭蕾,將中國文化美學充份表現。

 他也分享自己和崑曲的結緣經過。十歲就看過梅蘭芳、俞振飛演《遊園驚夢》的他,一直到1987年在上海看了全本的《長生殿》,才萌生挽救崑曲的念頭。那時的他,是第一次觀賞到全本演出,最後感動到跳起來拍手,讓他感動的不只是崑曲,而是崑劇在文革禁演了十年之後,再次浴火重生,大放光芒。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為第一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讓他更加堅定崑曲復興的念頭。

 2004年4月,在白先勇號召之下,賦予嶄新生命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劇院首演,八年來,已完成兩百場演出,足跡遍布台灣、中國、美國、英國和希臘等地,佳評如潮。能喚起年輕人的文化認同,是白先勇最感欣慰之處。

「白先勇書架」揭幕

 演講會後,一行人步行到中大圖書館,為專屬打造的「白先勇書架」進行揭幕儀式。圖書館共展出白先勇在台灣和大陸出版的專書達七十餘本,同時有《孤戀花》、《台大文學講座》、《玉簪記》和《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紀錄片》DVD展示,讓白先勇十分感動。

 配合此次講座,晚間七點在中央大學大講堂還有經典劇碼《蝴蝶夢》演出,白先勇全程參與觀賞。由台灣崑劇團四位演員扮演八個角色,引領大家走進一部奇幻傳奇,經歷超乎想像的夢中情境。
 

media photo 白先勇風靡中大,師生爭相與他合影。石孟佳攝 media photo 白先勇為中大圖書館「白先勇書架」揭幕,學生興奮地請他簽書。石孟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