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儀監測地底 中大榮登科學期刊

中大新聞

2012/07/31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井下地震儀可以監控地底的活動,國立中央大學的研究團隊有了新突破。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的研究團隊在地底950-1,300公尺深處置入井下地震儀,發現「水流動的過程可能誘發地震」,且透過井下地震儀可以監控地底的活動行為,進而達到更好的風險評估。

 921地震後,車籠埔斷層帶發生各種微小地震,在教育部及國科會的輔助下,中央大學地科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馬國鳳的研究團隊,透過井下地震儀長期追蹤,想要發現引發地震的原因。研究團隊在2004年開挖,成功鑽過地底下造成集集地震的活動斷層,在深度950-1,300公尺處放置井下地震儀。

 馬國鳳教授指出,井下地震儀的深度如同2個半到3個101大樓,是世界上最接近「活動斷層」的井下地震儀,讓研究人員每1秒鐘可接收到1,000個訊號。馬國鳳表示,井下地震儀需要有擋水、抗高溫的功能,而且很多的人力才能辦到,她說,當初放入井下地震儀,就是「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井下地震儀可以偵測到非常細微的變化,馬國鳳教授指出,因為如此,研究團隊發現,除了斷層移動會引發地震外,地震的發生也與水的流動有關,也就是當地底下水的通路若被阻擋,會造成液壓增加,當水壓超過地殼壓力時,就可能誘發地震的發生。

 因全球暖化而興起的二氧化碳封技術,就是將空氣中太多的二氧化碳注入地底下。馬國鳳表示,地底下二氧化碳過量可能造成壓力上升,進而促發小地震,但是透過井下地震儀的監控,可以了解其活動行為,進而降低風險。

 馬國鳳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最近一期的《科學》(Science)期刊裡。 

原文轉載自【2012-07-31/台灣醒報 】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