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北極探索隊挺進北極圈研究 布放台首顆地震儀

中大新聞

2021/08/26udn聯合新聞網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北極圈研究小組(探索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成功進入北極圈進行地質、海流、地震等研究,共布放40顆地震儀、8顆海洋浮球來記錄冰川融化的冰震,預計今年11月在波蘭舉辦的國際極地研討會發表及分享成果,也規畫未來持續在北極研究,探索更多未知的科學數據。

 
中大北極探索隊成員包括地球科學系教授郭陳澔、助理教授張文和及博士生管卓康,此行主要任務是調查冰川冰震活動、冰川形貌、地形與地質構造,因海浪、海冰、溫度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影響冰融速度,及探測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等學術研究,布放40顆地震儀、8顆海洋浮球後,也等於完成階段性任務。
 
北極探索隊今年7月30日出發,在挪威奧斯陸隔離10天後,順利通過4次PCR測試,8月11日成功踏上北極圈的科學研究重鎮朗伊爾城,完成海上浮標測試並施放臺灣第一顆在北極圈的地震儀,8月13日乘船往距離朗伊爾城100公里遠的極地工作站,進行無人機空拍、冰河地形、地質與地球物理等探查。
 
郭陳澔教授回憶,在野外幾乎每10分鐘就可以聽到巨大聲響,這是冰川崩裂的聲響,是強烈的震撼教育,目前已知道位置與規模大小,相信地震儀可以記錄到豐富的資料。同時,張文和助理教授操作無人空拍機與地質調查,此區域有25億年前之前寒武紀的岩層露出,過去被冰川覆蓋的岩層,隨著冰川退卻,反而提供就近實地調查研究地質的契機。
 
郭陳澔教授及管卓康博士生21日已返台,張文和仍在北極持續2周的無人空拍機與地質調查。
 
郭陳澔表示,此次觀察到當地的生態浩劫,因全球暖化造成永凍土溶解,基盤恐出現鬆動威脅原有房舍,目前正加強結構安全或移往他處;種子庫地道也受永凍土溶解流入的水源積水,導致收藏面臨困擾。另外,這次研究在波蘭哥白尼大學極地工作站主任Prof. Sobota與其團隊的全力協助下才能完成,雙方決定持續討論合作的科學議題,日後可以展開更多的跨領域與跨國合作。
 
郭陳澔與團隊成員描述北極探索和生活過程,表示極地野外生活一下就過去了,雖然很累但非常充實,每天都在接受刺激不斷地成長;或許許多人憧景著極地野外生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基本上比較像是在寒冷的地方當兵,每天規律的集體生活,沒有網路,共用生活空間,並互相支援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對於不適應的人來說,會過著數饅頭的日子,希望能夠快點退伍,其實科學研究也像是這樣,日覆一日有規律的做著重覆性的實驗,若沒有毅力與目標也是很難撐的住,這真的是需要某些特質的人才適合來這樣的地方。
 
中央大學表示,探索隊這次在北極的研究,對於台灣科學來說是踏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能夠順利研究要感謝臺灣與波蘭官方單位的全力支持,包括教育部、外交部歐洲司、波蘭台北辦事處、科技部自然司、駐波蘭台北代表處、駐瑞典台北代表團等。
原文轉載自【2021-08-26/udn聯合新聞網】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