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世紀大旱,空氣污染也是禍首

中大新聞

2021/06/30TechNews

 台灣才剛解除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許多產業終於鬆口氣。為什麼會發生乾旱,除了去年沒颱風,以及全球反聖嬰現象影響,乾旱成因沒這麼簡單,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和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發表在《大氣化學與物理雜誌》的研究發現,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歷的最嚴重干旱與空氣污染有關。

 
原本每年 5 月和 6 月的雨季是水庫很重要的進帳來源,但今年雨量低於平均,一直等到 6 月上半旬才迎來大量降雨,解除旱象。缺水不是這兩個月一夕發生,5 月中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過去 12 個月內水庫集水區降雨量不到年平均一半。
 
台灣通常是世界最潮濕的地方之一,但隨著梅雨和颱風季節減少,把台灣推向 56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主要原因是去年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第一次沒有遭受颱風襲擊,另一個原因是全球反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的特點是赤道太平洋變冷,引發全球性大氣反應,對許多國家或區域而言,最大威脅就是乾旱。具科學家觀察,這種全球性天氣現象現在可能正在減弱,有助天氣模式正常化。
 
但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與中央大學研究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奧爾巴尼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乾旱正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科學家試圖了解乾旱與其他環境因素的關係,目前正在密切關注環境因素之一,即大氣氣溶膠。研究分析顯示明確關聯,即當空氣污染程度較高時,會導致雨滴特徵和毛毛雨事件頻率減少。
 
研究團隊分析 13 年的衛星和地表數據,了解小於 2.5 微米的空氣懸浮顆粒物數如何影響台灣北部秋季月的雲生命週期和降水。降水形成是來自雲滴增大為雨滴、雪花或其他降水物的過程,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氣溶膠濃度上升,雲滴越來越小、越來越多,毛毛雨的發生頻率也越來越低。
 
研究將污染日定義為該地區平均每日氣溶膠濃度的第 80 個百分點或更高,在固定雲水含量,平均降雨量比空氣污染低的日子少約 6.8 公釐。空氣污染程度增加正間接減少降雨量的關聯性很明顯。
 
造成降雨是要許多天時地利條件的配合,除了全球性天氣因素,這項研究發現氣溶膠與雲降水相互作用的關係,為了解台灣歷史上最嚴重乾旱之一的環境因素提供重要見解。
原文轉載自【2021-06-30/TechNews】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