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自製人造衛星飛鼠號 執行科學任務與培育太空人才

中大新聞

2020/10/08中廣新聞網

 中央大學第一顆自製開發的人造衛星飛鼠號立方衛星研製完成,預定在12月18日在美國發射升空,將執行太空環境電離層太空觀測,偵測造成衛星通訊與導航失效的電漿密度不規則體,評估衛星通訊可能所遇到的困境。

 
國家太空中心執行「臺灣新興太空產業領航計畫-微衛星發展」,其中包含立方衛星(CubeSat)子計畫,中央大學研製的立方衛星命名為飛鼠號,太空中心提到這顆衛星,使用的科學酬載是自製的電離層探測儀(CIP),是福衛五號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的縮小版。探測儀能現場量測繞地軌道上電離層的電漿特性,包括溫度、化學反應、電動力學等,偵測出電漿不規則體,以研究它對衛星和地面無線電通訊的干擾。
 
飛鼠號立方衛星是由中央大學太空系張起維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日前順利完成立方衛星整合測試,並且經過太空中心的驗證,有關中大第一顆自製開發人造衛星,張起維教授表示,立方衛星將執行的科學任務是地球高層大氣(電離層)進一步探索電離層對遠距離超視距線通訊無線電波傳遞的影響,同時這顆衛星除了科學任務,更具有教育目的,培育新一代太空人所需的技術。
 
參與研發工作的研究生之一鄭凱倫表示,這顆立方衛星在過程中,遇到一些錯誤,再從錯誤中一直修正,當研製完成當下,大家都高興跳起來,興奮心情難以掩飾。
 
飛鼠號立方衛星會在10月底運給發射廠商送往美國,預定在12月18日發射升空。
 
原文轉載自【2020-10-08/中廣新聞網】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