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山》五四運動第一人

中大新聞

2019/05/03中時電子報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年,也是羅家倫先生逝世50周年紀念。1932年9月,羅先生接任中央大學校長,提出「有機體的民族文化」使命,以「誠樸雄偉」為校訓,積極發展中大,長達9年,居功厥偉。
 
羅先生在五四運動中的地位業已不朽。可以確定的是,他寫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揭櫫「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五四那天學生散發的唯一傳單,2萬份在遊行時被爭搶一空。根據胡適先生在1935年5月的看法,「五四運動」一詞是羅先生首創的。無論如何,他是五四學生中的第一人,說明了文字的收功。
 
1919年5月4日是星期日,北京學生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加以箭在弦上,所以選定假日發動遊行,有3000多人走上街頭,羅先生一直在隊伍前列。隊伍到達東交民巷時,被外國使館的警察阻擋,羅先生進入各使館,遞送說帖和意見書,希望各國給予「同情之援助」。由此可知,他不但有立論,而且有行動。
 
羅先生稍後指出,這次運動有三種精神,可以關係中國民族的存亡。第一是學生的犧牲精神:此為再造中國的元素。第二是社會的裁制精神:打破昏亂的政府,實現中國轉機的必由之路。第三是民族的自決精神:學生不問政府,直接向公使團表示,是中國民族對外自決的第一聲;不求政府,直接懲辦賣國賊,是對內自決的第一聲,因此具有雙重「保險」。這是對五四運動最早的綜合評價,獲得學界共同肯定。
 
羅先生走過五四,重返書房,從學問入手,成就日後思想家的地位,新人生觀、新民族觀、新歷史觀三者,不但是他在中大擔任校長的理念,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藍圖。從歷史裡尋答案,在現實中找方法,所以他不只是書齋裡的人物,心心念念在當代與後世,著書立說,不遺餘力,留下豐富的文存,理當由今天的中大重印。
 
這位入世的思想家,後來強調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是相互助長的。五四運動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也由於五四運動而擴大,兩者的性質原本有異,精神卻屬一貫,就是要使中國現代化;欲達此目的,必須從思想現代化做起。此說看似折衷,卻也一語中的。羅先生更指出,能為純粹知識的主張而殉難,是人類最光榮高尚的事;能為思想言論自由而犧牲,是對社會最有實利的貢獻。凡此見解,都在彰顯思想革命的重要,這正是他的終身志業。
 
五四運動最主要的起因畢竟是抗日救國,民族主義的成分超過其他。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帝國主義侵略下的產物,可謂「防衛的民族主義」,有別於古代「文化的民族主義」。同理,中國的現代化,在救亡圖存的心情下推出,是一種「防衛的現代化」。廣義的五四運動,就是雙重「防衛」─民族主義兼現代化。羅先生的五四經驗,證明他是民族主義的實踐者,也是現代化的鼓吹者,令人悠然神往,百年猶有餘溫。
原文轉載自【2019-05-03/中時電子報】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