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一路向前 德先生曲線行進

中大新聞

2019/05/06中時電子報
「五四運動」時期,知識分子陳獨秀提出「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的主張,對後續中國產生什麼影響?學者認為,100年來,「賽先生」在中國發展尚能與時俱進;至於「德先生」,有時走得快、有時走得慢,呈曲線變化。
 
清末時,面對列強侵略,洋務派官員推動「自強運動」,引進西方科技,發展「船堅炮利」,但在甲午戰爭中卻敗給日本,這項運動失敗;之後,清廷又發起「戊戌維新」,要改變政治體制走上「君主立憲」,但由於改革過度激烈,僅103天就告終;後來辛亥革命雖然成功,但社會仍是處於混亂狀況。
 
「民國初期,新舊之爭很激烈。」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說,當時袁世凱搞復辟當皇帝、孔教列為國教及靈學運動等,都被認為是舊力量,其中一些涉及宗教色彩的活動有不少支持者,讓一些知識分子憂心。
 
「清末發展船堅炮利及改變政治體制都不成功,民初知識分子認為那是文化出了問題。」黃克武說,當時胡適、陳獨秀、蔡元培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陳獨秀又再提倡「德先生」和「賽先生」,都是主張破除傳統、全盤西化,以改變文化救中國。
 
黃克武表示,「五四運動」發生到現在已經100年,其中「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中國追求成為現代化國家的起點,但使命仍未完成。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李瑞騰指出,「賽先生」主要是解決人民的物質需求,讓他們吃更好,這獲得廣泛認同,因此「賽先生」在中國得以發展,且在不同階段都可以和世界接軌。
 
「『德先生』涉及龐大的政治利益問題,在中國有時走得快、有時走得慢,呈曲線變化。」李瑞騰說,民主在台灣發展得比較好一點,但仍不滿意;至於在大陸,這方面仍受到不少限制。
 
原文轉載自【2019-05-06/中時電子報】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