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可當50年天然氣使用,台灣西南海域首度發現替代能源「可燃冰」

中大新聞

2018/06/25關鍵評論網

經過15年的探勘摸索,台灣與法國的聯合探勘團隊,日前在台灣西南海域首度鑽獲可燃冰,且含量豐富,可供50年的天然氣使用,可望為台灣自產的替代能源找到新出路。

 
可燃冰其實與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相同,都是由甲烷氣和水組成,只是天然氣是以氣體存在,而可燃冰則是以「固態水合物」的狀態存在,常於低溫高壓的海洋沉積物下被發現,由於燃燒後排放二氧化碳比煤和石油低,硫化物和氮化物也少,被認為是未來的新能源。不過目前開採技術尚在開發中,僅有少數國家有開採能力。
 
《公視新聞網》報導,尋找可燃冰,是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相當重要的任務,台灣的西南外海和南海海域,蘊藏大量有固態瓦斯之稱的可燃冰,相當於200億到500億噸的石油。但台灣缺乏鑽探設備及技術,計畫經費也不足,多年來一直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由中大、台大等校組成的研究團隊突破萬難,與法國海研船合作,租用船期,6月5日從基隆出發,6月21日傳來找到可燃冰的好消息。
 
科技部指出,這次探勘航次「渴望」(EAGER),是由中央大學、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大學、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與法國科學家聯手規劃與執行。
 
 
研究團隊6月5日從基隆出發,先進行台灣東部海域濁流岩層鑽探與古地震的關係研究。21日凌晨,在北緯22度、東經120度附近,水深1,200公尺的一個海底小山脊上進行岩芯採樣,當岩芯捕獲器打開時,赫然發現狀如「白雪糕」的天然氣水合物。
 
凌晨4點多,「瑪麗杜凡號」上的科學家都齊聚在海上實驗室外邊的狹窄通道上,觀看這個新發現的「白雪糕」,首席科學家許樹坤並以打火機點燃正在緩緩解離中的天然氣水合物,白色的「冰雪糕」釋放出來的甲烷氣燃燒出紅色的火焰,也照亮了臺灣未來新能源的曙光。
 
團隊指出,本來是計畫研究開採可燃冰時海床的穩定性及透過岩芯資料來了解古地震、古海嘯等訊息,竟同時在21號凌晨3點多,距離高雄旗津外海約35海哩處,水深1200公尺,採得可燃冰,在上午8點多,在離旗津更近的海域,又再度挖得可燃冰,讓研究團隊相當興奮。
 
中央大學地科系教授林靜怡說,「因為以前都只是預測有,從來沒有實際看到,那現在知道我們有了,那進一步當然就是做更多的分析。」
 
目前,研究團隊仍在海上執行研究任務,在本次航行結束後,下周三(27日)會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召開記者會,介紹台灣和法國海洋科學研究合作的成果。
 
 
海底下的「冰封冷凍盒子」,是福還是禍?
《節能減碳故事賞》報導,可燃冰顧名思義就是「可燃燒的冰」,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就會解離,裡面的甲烷氣就會釋放出來,因為甲烷氣具有可燃性,只要在可燃冰上點火觸發甲烷氣,可燃冰就會輕易燃燒起來。在化石原料逐漸枯竭的現代,意外埋藏在海底深處的可燃冰,可能成為能源危機的救星。
 
 
不過,可燃冰仍然不是完全「零汙染」,開採可燃冰,必定會造成溫室氣體,不管是開採過程將甲烷氣體釋放到海洋或大氣中,或者是因燃燒產二氧化碳都是。
 
《德國之聲》報導,甲烷是含有碳的天然氣。燃燒可燃冰釋放的二氧化碳雖然少於煤或石油,但排放量仍然導致氣候變化(甲烷的溫室反應,大概是二氧化碳引起的溫室反應的26倍)。
 
更糟糕的是,當甲烷從冰封中釋放出來時,它會迅速膨脹,從而產生爆炸危險。如果擷取過程不小心,導致甲烷外洩,可能將加速海洋變暖和永久凍土的融化,而這又可能導致釋放更多的甲烷(可燃冰主要埋藏於海底下,或是北極的永凍層下)。
 
 
另外,《節能減碳故事賞》報導也指出,甲烷氣體除了帶來溫室效應,也可能產生不穩定現象。若海底有斷層或者比較輕的岩球通過,影響了可燃冰周圍的溫度,會使冰塊溶化、冰層變薄。此時甲烷氣體處於不穩定狀態,則可能上升形成泥火山。狀況不穩定的泥火山,若發生地點位於大陸斜坡就會造成影響,嚴重時可能造成海底崩移,甚至引起海底海嘯。
 
不過,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許樹坤認為,可燃冰即使在不開採的情況下,也會因為溫度壓力變化變得不穩定。 這些甲烷解離造成的環境動盪,不論可燃冰的開採與否,都可能面臨危機。
 
而除了台灣的研究之外,中國、美國、以及德國也都在南海一帶研究可燃冰,各國之中,日本已經有足夠的開採技術,幾年之內會進行商業開採。中國國土資源部也宣布,有望於2030年實現產業化。
 
中國陸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楊勝雄表示,1立方公尺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公尺的天然氣,燃燒後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是全球未來最有希望的新能源儲備。而可燃冰儲量大,僅中國海域預測的遠期蘊含量就達到800億噸油當量,全球資源量約為2100兆立方公尺,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能量比石油多10倍、燃燒沒有殘渣,中國宣布成功開採「可燃冰」
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 預計2030年前進行商業開發
而在台灣,科技部日前也指出,目前已有中山大學自主開發的水下載具,可承受水下4000公尺的巨大水壓,科技部表示,台灣西南海域的可燃冰存量,未來假使順利開採,可供50年的天然氣使用無虞。
原文轉載自【2018-06-25/關鍵評論網】

相關連結